首页 > 济源历史 > 正文

济源济水文化篇(八):品清德高惠万物
2019-06-19 12:29:18   来源:   本站编辑:lipeng 评论:0 点击:

  山水崇拜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的精神产物。古代四渎,济水最小,但由于它是平地开源,无灾无患,独运长波,泽被万物,因此被赋予很多人格化的赞誉。  给予济水人格化赞誉的文字记载很多,最早的可能是东汉
  山水崇拜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的精神产物。古代四渎,济水最小,但由于它是平地开源,无灾无患,独运长波,泽被万物,因此被赋予很多人格化的赞誉。

  给予济水人格化赞誉的文字记载很多,最早的可能是东汉著名经学家刘向。刘向在《说苑》中说,四渎能荡涤垢浊,能通百川於海,能荡出云雨,“为德甚美,故视诸侯也”。淮南子云,济水“通和宜脉”。刘向以“德”誉四渎,并且特别指出四渎之一的济水更有利于人的健康,认为济水之“德”最值得称道。

  北魏文帝祭济渎文告赞济水“乾光资耀,坤载播液。温方涌瑞,沇源导济。作润岱宗,含云吐澧。瞻洪津而怀德,乘长波而钦智。”

  唐太宗曾和朝臣许敬宗讨论济水位列四渎的因由。太宗问:天下有这么多洪流巨谷,并没有载入祀典,济水细微而列四渎,原因何在。许敬宗答:四渎皆独流入海,济水虽然细微,有些地段还潜伏地下,但是最终还是流入了大海,因而济水之德就显得更为尊贵。清乾隆在《祭告济渎文》中赞誉济水“伏以流谦,淆之不浊”,济水被赋于了谦谦君子不为世风所染的美德。

  称赞济水之德最值得称道的是唐代吏部侍郎达奚珣的《有唐济渎之记》。文章以济水游赏为主题,在称赞四渎造福社稷的同时,认为长江黄河、淮河均发源在幽僻的山野,“远而见奇,伊何足贵?”唯有济水“体清淳之气,据幽夏之中,平地开源,分空正录。”接着又赞誉济水“表里皆净”,表面看来似乎不深,待到行舟其上,“方知无底”,这才是真正的度量!济水东流,遇到黄河阻隔,就截河而南,不以险阻惧其势,不以河浊乱其清流,终能以柔克刚,扬波东行,滔滔入海,这也是具有君子之德才能做到的!济水无论潜入地下还是流贯大地,都能包容天下,泽润万物,这种品质也只有“得道”之人才能够具备,这也正是济水和长江、黄河、淮河三渎差异所在。

  唐代诗人李甘在《济为渎问》一文中,又通过对黄河的“批评”来称赞济水之“高尚”:“今河恃其强大自积,不捷趋海,往来戎狄间,胁泾、渭、沣、漆、汾、洛、伊、沁之水,以滋其暴,决愁民生,中土患势,逆曲多穷,始归海,此皆济所羞也。”在李甘的眼里,黄河本来就“出身不好”,又不自律,胁迫那么多河流都跟着它一道作恶,祸害百姓。而济水宽厚仁爱,温柔慈祥,“或平地开源,为河为渠;或穴地洑流,为泉为井”,默默地滋润着两岸的穑稼,养育着两岸的人民。

  济水文化品格的另一个特点是“清”。从唐代朝廷加封四渎,济水封公“清源公”开始,以“清济”“清源”赞誉济水的皇家文告和文人辞章比比皆是。济渎庙的山门曰“清源洞府门”,白居易《题济水》:“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苏东坡《黄河》诗云:“浊流若解污清济,惊浪应须动太行。”

  正是由于自古以来历代帝王、经史学家和文人墨客对济水赋予了高尚的文化品格赞誉,尽管秦汉以后济水逐渐断流,但济水越黄河而不浊、潜地下而朝宗的观念,反而更增加了人们对其文化品格的坚定信念。山东境内的济水断流后,人们把原来的济水支流汶水改为大清河;大清河被黄河夺取河道后,人们又把大清河的支流泺水疏导入海,改名为小清河,一直延用至今。千年沧桑,世事更替,但是人们对济水的“清”与“洁”却不能忘怀,其文化品格终难泯灭。

  相关阅读:

  济源济水文化篇(一):三洑三现奔大海

  济源济水文化篇(二):天下第一水神庙

  济源济水文化篇(三):济水贡道通夏都

  济源济水文化篇(四):截河而南问史前

  济源济水文化篇(五):华夏文明载其功

  济源济水文化篇(六):千古唱和济水情

  济源济水文化篇(七):济水魂魄今犹在

  济源济水文化篇(八):品清德高惠万物

  济源济水文化篇(九):封祀日隆万民仰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相关热词搜索:济源 济源市 济源历史 济水

上一篇:济源济水文化篇(七):济水魂魄今犹在
下一篇:济源济水文化篇(九):封祀日隆万民仰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