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源历史 > 正文

最近150年间祖籍济源的名人一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019-06-05 18:40:11   来源:   本站编辑:lipeng 评论:0 点击:

张宗藩(1871~1908年),清朝光绪年间人,生于现济源市河东村,长于南沟,经层层选拔考试中举武魁。由于他本人清正廉明,办事公正,武艺高强,升任镇守皇宫后大门总监,光绪皇帝亲赐为 "巡抚 "高官
  (一)张宗藩

  张宗藩(1871~1908年),清朝光绪年间人,生于现济源市河东村,长于南沟,经层层选拔考试中举武魁。由于他本人清正廉明,办事公正,武艺高强,升任镇守皇宫后大门总监,光绪皇帝亲赐为"巡抚"高官,后又专门派人制成4×2尺大匾,送到他的家乡。作为光绪帝重用贴身护卫官,亲身经历慈禧屠杀维新党人,眼看着光绪帝被囚禁而不能解救危难,并且自己的生命还时刻受到威胁,却万般无奈,终于在1900年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往西安路经河南省新乡一带的途中,解甲归田,回到济源南沟。

  (二)张上达

  字愚箴,济源济水街道北街人。精通四书五经,喜欢经世致用之学,一生主要贡献是治理黄河,曾在黄河修筑大闸,畅通漕运;开挖运河,疏通堵塞;特别是光绪十二年黄河在山东决口50多处,淹没40多个州县,几十万人流离失所。黄河泛滥,无人能治。在家丁忧的张上达赶到山东,仅用了20天,就堵住了决口。此事受到光绪皇帝的赞赏,亲自召见,赐一挂奇楠沉香朝珠。张上达是清朝治理黄河的能臣,曾总管黄河,身上挂着七颗印,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这七个省听他的调度。张上达曾作书《治河要略》。后张上达又做过山东盐运使(从三品)、济东泰武临道,政绩卓著,光绪皇帝特赏头品顶戴。他曾主持山东洋务、河营、河防,亲自领导制造枪炮。后卷入党争,遗憾地撒手人间。《清史稿》和《清实录》中,可以找到张上达的名字和任免纪录。

  (三)赵梦庚

  赵梦庚(1882~1912年),济源市轵城镇老龙沟人。清末附生。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入开封优级师范学堂读书,萌发反对清朝专制统治思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省抚院资送赴日本留学,入宏文学院普通科学习。其间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加入"同盟会",开始进行反清革命活动。宣统元年(1909年)回国。在家小住期间,常向亲友介绍西方文明,鼓动推翻帝制,实现共和;倡导男子剪辫,女子放足;并创办轵南学堂。不久,奉命出游英、美等国,联络革命同志,共图反清大业。宣统三年(1911年)回国参加武装起义,率队冲锋陷阵,身上两处负伤,仍坚持战斗。1912年冬抵上海,协助于右任出版《民立报》,号召人民反对袁氏专制独裁。不料其行踪被袁世凯所派特务侦悉,惨遭杀害,时年3O岁。赵梦庚牺牲后,其父亲赴上海将其遗体运回原籍安葬。于右任随枢来济,书挽联致祭。1927年,冯玉祥主豫时,曾征集革命烈士事迹,入开封革命先烈祠。

  (四)王品青

又名王贵珍,济源思礼镇涧北人,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是李大钊的学生,曾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升入该校物理系,1925年毕业,毕业后任北京孔德学校教员,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是他的学生;爱好文艺,和新文化运动干将鲁迅、周作人、刘半农、林语堂、钱玄同等同为《语丝》周刊撰稿人;与鲁迅友谊深厚,《鲁迅日记》中曾69处提到王品青,和鲁迅共同点校了《痴花
》一书;是大哲学家冯友兰的好友;是民国著名作家冯沅君(冯友兰妹妹)的恋人,冯沅君以自己和王品青的感情经历为素材,创作短篇小说《隔绝》《旅行》《慈母》《隔绝之后》,王品青帮助冯沅君编辑整理小说集《卷葹》:曾创作《对月》《她》和《春意》等诗歌,1995年,河南大学出版《河南新文学大系》(诗歌卷),把王品青列在第一位。1927年9月英年早逝,终年不到30岁。

  (五)陈聘之

  陈聘之(1897.7~1984.9),字怀臻,原名陈同新,济源市轵城镇下雁门村人。1918年秋,陈聘之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预科。大学期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勤工俭学。当时,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陈聘之有幸与毛泽东共同工作。19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文系,先后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中法大学和孔德中学任教。1933一1936年,编著国内第一部法文教科书(三册),翻译、出版多部法国名著。抗日战争爆发后,被迫弃文从商,经营房产,成为京城豪富。陈聘之信奉"有国才有家",曾暗中掩护北平地下党,捐助太行山游击队;新中国成立后,将大量古董和文物捐献给故宫博物院;曾义捐五所住宅,作为对北平抗日阵亡将士家属的救济基金;在北京市抗美援朝认捐大会上,陈聘之捐献巨款,创全国一次捐献最高记录;1951年陈聘之又将陈家豪宅(贝勒府)转让给了全国供销合作社使用;1955年陈聘之和夫人经营的永泰工具厂和大生牛奶厂第一批实现了"公私合营",成为第一代"红色资本家"。

  (六)觉继新

  党继新(1906~1932年)字铭盘,济源市玉泉街道西水屯人。中国共产党济源组织创始人之一。1924年,他在开封一中上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被组织派回济源,传播革命思想。1928年创建中共济源特别支部,任书记。1931年11月中共济源县委成立,任第一任书记。"九一八"事变后,组织成立了"反帝大同盟"和"红色救济会",任"反帝大同盟"主席。1932年春,他与薛子中等数十人占据太行山原大寨东侧黄背坪,发动了震惊中原的黄背坪起义,打响了豫晋边游击战争的第一枪。起义失败后,他以中共河南省委巡视员身份到焦作组建焦作中心县委并任书记,另任中共济沁边临时党总支书记。根据省委指示,于1932年秋,组建了豫晋边红军游击队四大队、七大队,成立豫晋边红军游击总队,并任政治部主任。1932年10月27日赴开封向省委汇报工作,返回济源途中,在济源水运村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受尽酷刑仍痛斥敌人,于同年12月1日在济源遇难,时年26岁。

  (七)薛子中

  薛子中(1907~1937年),乳名保兴,字子中,济源市克井镇北社村人。1920年就读漯河明德教会中学,毕业后在《警钟日报社》工作,不久考入西安军官学校。1927年春毕业,到冯玉祥所属部队冯治安部做政治工作,结识隐蔽在此的地下党员宣侠父,并参加中国共产党,1930年5月任中共洛阳中心县委工作员,在豫西的宜阳、嵩县、新安、渑池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2年3月,任中共济源县委书记,济源县红军游击队军事委员。1932年4月13日与党继新领导黄背坪起义,起义失败离开济源到鄂豫皖苏区,任教员、记者。1932年冬,在随红军转移途中被俘,设计逃脱隐蔽在岳父家。之后,先后到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八省,寻找红军长征部队。沿途写下了大量采访笔记,于1936年8月汇集成《黔滇川旅行记》,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七七"事变后,以抗日督导员的身份回到济源,任济源县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主任。他发表抗日演说,动员群众抗日,培养了大量抗日骨干,引起反共绅士的不满,国民党济源县长杜光远暗中收买反共红会头目李万超,于1937年12月29日将薛子中逮捕,12月30日将其杀害。新中国成立后,薛子中被追认为烈士。

  (八)袁良惠

  袁良惠(1907~1935年),回族,济源市北海街道下街人。1927年毕业于中央陆军测绘学校,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司令部参谋。精通英语、阿拉伯语。1931年,袁所在部队被蒋介石调到江西进攻红军。"九一八"事变后,袁积极主张抗日,立志"不雪国耻,不返家园",坚决反对蒋介石打内战。同年12月,袁良惠随二十六路军参谋长赵博生(中共党员)和七十三旅旅长董振堂,率部在江西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任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三十四师参谋长、师长等职。在红军长征途中,良惠率领的三十四师,担负着部队的掩护任务,他英勇善战,指挥果断,石板河一战,击溃了蒋介石的嫡系主力吴奇伟部,掩护部队安全转移。1935年10月,良惠随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同年12月,在同国民党军作战中英勇牺牲,时年28岁。

  (九)于思礼

  于思礼(1913~1943年),济源市天坛街道东石露头村 人。1928年,入庙街县立二高小读书,同班主任党继新结下 了深厚的师生情谊。1930年,入济源师范读书。在党继新、 薛子中的革命思想影响下,参加了学校的进步组织"读书 会",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开始了革命活动。他经常和一些进步同学星夜外出张贴革命标语,宣传抗日。1934年,思 礼师范毕业,到济师附小教书。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 日战争爆发后,他先后在东石露头、涧北、勋掌、南姚等地 以教书为名,开展抗日救亡宣传。1937年11月,中共济源工委改名中共济源县委,于思礼任县委宣传委员。他与县委书记杨伯笙、组织委员史向生一起,在杜八联、大河里等地组织抗日自卫团,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准备力量。1938年9月,于思礼接任中共济源县委书记。1940年,于思礼任县委组织委员,协助王毅之在灵山建立八路军兵站。1941年,于思礼再任中共济源县委书记。先后策反国民党五区区长酒同伦、国民党一区区长李宗轩,率部接受八路军改编。1943年,于思礼任中共济源县委副书记。他以经商为名,时常出没于县城和武山镇等日伪据点,侦探敌情,开展地下工作。10月的一天,思礼从阳城下山找县委书记焦祖涵研究工作,行至水洪池时,被伪军抓住,强迫他上山背粮。当他把粮背到武山镇时,不料被伪军认出,遂被逮捕。伪军中队长王经和等企图从于思礼口中得到有关中共党的活动情况,但一连几天拷打逼问,敌人一无所获。王经和恼羞成怒,立即电告王同玉,王随即下达了活埋于思礼的密令。当天夜里,于思礼被敌人秘密活埋在武山村后的山坡上。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济源县委为纪念他,将武山村更名思礼村,将武山乡更名为思礼乡。

  (十)王志强

  王志强(1914~1996年),回族,济源市邵原镇邵原村人。1938年3月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八路军晋豫边区游击队干部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即奔赴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学习。曾任宁夏省委委员、统战部部长,中共甘肃省委委员、统战部副部长、甘肃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宁夏回族自治区筹备小组成员、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1958年任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常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兼银川市委第一书记、市长。1968年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常委、副书记,中共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十一)杨伯笙

  杨伯笙(1910~1997年),济源市坡头镇槐树庄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任中共沁阳中心县委组织委员兼济源县委书记。1938年5月,率"杜八联"抗日自卫团员、青年学生200余人,赴北寨参加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任晋豫边游击支队政治部主任、太岳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386旅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51年先后任南京军事学院政工教员,解放军高级通信学校、通信兵学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云南省军区副政委。1988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功勋勋章。

  (十二)史向生

  史向生(1912~2002年),济源市坡头镇马住村人。1935年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济源县委组织部长,"杜八联"区委书记,济源县委书记,沁阳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山西沁水、晋城县委书记,晋(城)阳(城)沁(水)3县工委书记,太南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太行五地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豫西地委组织部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太岳四地委常委、伏牛山地委书记、豫西区党委秘书长、河南省委秘书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陕州、洛阳地委书记,河南省委农工部长、副书记兼副省长等职。1965年,调任北京农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1979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后任水电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十三)杨放之

  杨放之(1908~2003年),济源市沁园街道河合村人。1921年考入开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25年受中共党组织派遣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任党总支委员和少年共产党总支书记。1928年毕业后到赤色职工国际东方部,任邓中夏秘书和翻译。次年,调海参崴太平洋职工秘书处,任《太平洋工人》杂志中文版主编。1931年秋回国,长期从事党的宣传、新闻工作。历任中共江苏省委党报委员会负责人、上海市西区区委宣传部长、《珠江日报》主笔、《新华日报》编委常委兼主编、《解放日报》新闻部长兼副总编、《人民日报》总编、华北局宣传部秘书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副秘书长、计划局副局长、政务院专家工作局局长、国务院副秘书长兼秘书厅主任、外国专家局局长兼党组书记等职。

  (十四)段子俊

  段子俊(1913~2006年),济源市梨林镇大许村人。1932年,参加原大寨起义。同年秋,被党组织派往苏联莫斯科列宁学校、共产国际交通部主办的交通学校无线电工程系学习。1937年毕业回国,先后任中央军委三局科长、处长及中央敌区工作委员会四部部长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被授予上校工程师职称,曾任大连大学党组副书记兼秘书长、东北邮电总局党组书记兼常务副局长等职。1950年,参加筹建航空工业,先后任中共重工业部和第二、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第一副局。长兼党组副书记、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航空科学研究院院长、航空工业部副部长兼党组副书记、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副董事长等职。

  (十五)李钟玄

  李钟玄,1918年生,济源市五龙口镇河头村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参加过百团大战和淮海、渡江、广东等战役。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师副师长、代师长。1957年入高等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历任南京军区舟嵊要塞参谋长、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武官、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武官、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军管会主任、总参情报部副部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第一副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政委、北京卫戍区司令员。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3年当选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十六)王乐天

  王乐天,1916年5月生,济源市邵原镇人。1938年4月参加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游击队,同年6月到延安抗大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15军军政处处长、总参装备部装备处处长、装备部副部长、部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顾问。 "文革"期间曾先后任第八机械工业部军管会副主任、地质部军代表和党的核心组组长。1984年2月离休至今。曾先后获得二级解放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各一枚。

  (十七)李健

  李健(1918~2007年),济源市五龙口镇五龙头村人。1938年参加晋豫边区抗日游击队,1939年入抗大一分校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在十八集团军总参谋部训练队毕业后,历任冀中军区作战科长、参谋处长兼河涧市卫戍司令、晋察冀军区炮兵旅长兼炮兵教导团团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华北军区特种部队参谋长、炮兵参谋长兼首都高炮师师长、志愿军二十兵团炮兵主任、北京军区炮兵参谋长兼炮兵第六师师长、北京军区炮兵副司令、司令、北京军区司令部顾问(正兵团职待遇)。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十八)王守志

  王守志(1918~2006年),济源市五龙口镇西逯寨人。1932年参加"沁济暴动",1937年冬入薄一波办的民族革命中学高中部学习,毕业后任《黄河日报》记者。1939年9月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百团大战"、上党战役、淮海战役、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对越自卫反击战等战斗。历任连政治指导员、营长、团长、师长、副军长、贵州省军区原副司令员(正军职)等职。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十九)史毅

  史毅(1919~1981年),女,济源市北海街道马寨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太南地委组织干事、妇委委员,太南地区妇女救国会主任。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中共济源县委组织部部长。建国后,历任河南省总工会女工部部长、省妇联主任,中南区妇联副主任,全国妇联书记处办公室主任,山东省、甘肃省教育厅副厅长,河南省科委主任、副省长。

  (二十)杨力勇

  杨力勇(1920~1995年),原名杨烈墉,济源市坡头镇槐树庄人。1937年参加中共济源地下党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冬,到山西省晋城"华北军政干部训练所"学习。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太岳军区济源抗日武装大队大队长、冀中第二野战军七十三团参谋长、晋察冀第二纵队六旅十七团团长、华北军政大学高级参谋训练队队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授予他二级独立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历任中央军委军训部、军校部、训练总监部科长、副处长、处长,武汉军区信阳步兵学校副校长、校长,陆军第一军政委,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军区工程兵政委等职。1988年中央军委授予他二级红星勋章。

  (二十一)酒德和

  酒德和(1927~2006年),济源市克井镇枣庙村人。1943年入伍,194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运城攻坚、攻打临汾、解放太原、秦岭战役、解放广元、德江剿匪、抗美援朝等战斗。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镇江军分区副司令、江苏省军区独立师师长、苏州军分区司令员、安徽省军区司令员(正军职)等职。曾荣获独立自由奖章、三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二十二)李达九

  李达九(1912~2010年),济源市五龙口镇尚庄村人。1930年加入共青团,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村党支部书记、中共尚庄区分委委员等职。1938年参军,参加了解放博爱、修武、沁阳、新乡等战斗。历任县大队长、独立营副营长、武工队队长、团长、副旅长、军分区副司令员、解放军炮兵师师长、济南军区炮兵(军级)司令部参谋长等职。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奖章、二级解放勋章。

  (二十三)李天茂

  李天茂(1921~1998年),济源市轵城镇郭庄村人。1938年10月参加八路军,193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上党战役、平汉战役、襄樊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战役及抗美援朝战争等。历任连指导员、营长、团政委、师政委、军副政委、南京军区装甲兵政委等职。先后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三级国旗勋章、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勋章。

  (二十四)杜炳光

  杜炳光,1925年出生,济源市北海街道李庄村人。1945年10月参加八路军,194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白晋、豫西、陕西、襄樊、淮海战役等战斗。曾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青海省果洛军分区司令员、果洛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青海省海西军分区司令员、青海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曾荣立一等功四次、二等功二次,被授予特等工作模范一次,战斗英雄两次。1988年荣获胜利功勋章。

  (二十五)卢曙天

  卢曙天(1917年生),济源市思礼镇思礼村人。1932年参加共青团,参加了"沁济暴动"的准备工作。1937年到山西晋城华北军政干部训练所学习,1939年参加筹建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百团大战"、攻打平汉铁路、创建豫西抗日根据地、中原突围等战斗。曾任游击队后方留守处处长、八路军团供给处副处长、、团后勤管理主任、纵队司令部队列管理科长、军分区供给部长、国家统计局副司长、司长、副局长、国家计委电子计算中心主任等职。

  (二十六)候树堂

  侯树堂,1923年12月生,河南省内黄县李河道村人。193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高陵县、原阳县、孟县县委第一书记。1958年10月至1966年2月任新乡地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兼济源县委第一书记。1958年10月,他参加了毛泽东在新乡火车上召开的10位县委书记座谈会。在三年自然灾害和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他从实际出发抓生活抓生产,保证了全县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要求和大牲畜的安全,保住了全县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元气。组织领导"引沁济蟒工程"上马开工建设,并胜利完成该工程第一期建设任务。在工业生产上,采取减人不砍厂、并厂不减人的变通措施,使全县绝大部分企业技术骨干和基础工业得以保留。1966年2月调离济源到新乡地委任职。

  (二十七)王荣森

  王荣森,蒙古族,1930年9月生,河南省内乡县王店村人,高等师范学校毕业。194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秘书、新乡县七里营公社党委第一书记、新乡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69年12月至1981年2月任济源县委书记、革委会主任等职。他在济源主政期间,组织领导全县干部群众续扩建"引沁济蟒"工程,完成引沁济蟒二期工程,组织高山水利化进军大会战,使全县水浇地面积1980年达2.7万公顷,比1969年增加近1倍。扩建济源电厂,新建了化肥厂、磷肥厂、太行煤矿、水泥厂、树脂厂、酒厂等一批县办、社办企业,全县工业产值1970~1980年平均每年以两位数速度增长,跻身于全省工业五强县行列。1981年2月调离济源到新乡地委党校任职。济源老百姓赞誉:"侯树堂引沁济蟒,王荣森大办工厂。"

  (二十八)王继英

  王继英,1933年7月生,济源市坡头镇佛涧村人。195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8月至1959年初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4海军学校(后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水艇学校)学习。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艇长、海军潜艇支队支队长(正师职)、海军东海舰队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北海舰队司令员。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93年7月晋升为海军中将军衔。

  (二十九)傅翠和

  傅翠和,1940年8月生,济源五龙口镇西逯寨村人。195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陆军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主任、集团军副政治委员、安徽省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军医大学政委。1990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三十)徐敬业

  徐敬业,1951年9月生,济源市北街人。196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国家经委办公厅副主任、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经济法规司司长、中央纪委监察部驻国家经贸委纪检组副组长监察局局长、中央纪委驻商务部纪检组组长党组成员。2006年4月任重庆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2013年1月,任重庆市政协主席。

  (三十一)李长铎

  李长铎,1941年10月生,济源东留村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7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河南省委宣传部干部处副处长、温县县委副书记、新乡地委副书记、许昌地委副书记、漯河市委副书记、漯河市委书记、河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许昌市委书记,1998年起任河南省九届、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三十二)张程锋

  张程锋,济源克井镇原昌村人。曾任河南省公安厅厅长、河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一级警监警衔。2008年1月任河南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三十三)王文学

  王文学,1941年1月生,济源市承留镇虎岭村人。3岁时随母亲迁往山西省垣曲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公社党委书记、襄汾县委副书记、安泽县委书记、洪洞县委书记、吕梁地委书记、山西省副省长、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编著出版《农村改革与发展探析》等书。

  (三十四)卢中原

  卢中原,1952年9月生,济源思礼镇思礼村人,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2008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他致力于经济发展和管理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200余篇,出版专著5部。其中,在中央党校参编的《经济体制改革中期规划(1988~1995)研究》,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998年编著出版的《构筑现代经济的核心一面向新世纪的中国金融改革》,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三十五)张在明

  张在明(1942~2009年),出生于云南昆明,祖籍济源市。1965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后在美国和加拿大做访问学者多年。曾任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北京工业大学双聘教授。先后获国家勘察大师、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三十六)翟明国

  翟明国,1947年12月生,邵原镇邵原村人。1976年在西北大学地质系学习,1979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先后获地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和变质地质学"领域的研究。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三十七)李嗣涔

  李嗣涔,1952年出生于台湾,祖籍河南省济源市。1974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台大)电机系学士班,并于1977年及1980年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机系分别取得硕士及博士学位。2005年通过台湾地区"教育部"遴选,担任台湾大学校长。

  (三十八)王汉功

  王汉功,1940年8月生,济源市梨林镇北荣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导弹技术专家。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29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他主持研制成功多功能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三十九)王怀让

  王怀让(1942~2009年),济源市五龙口镇西正村人。1970年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河南日报编委、文艺处处长、高级编辑,当代诗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剧协会员,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发表诗作5000余首,文200多万字。作品曾获中国报纸优秀作品奖、人民日报优秀作品奖、全国图书奖。民歌体诗作《我是公社新一辈》和抒情诗《泡桐歌》曾被分别收入小学课本和大学教材;诗集《我的中国》被斯特鲁卡国际诗歌节最高奖评委会决定以英文译介欧洲;诗歌代表作《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先后被《诗刊》《新华月报》《文艺报》等上百家报刊转载,被30余家电台、电视台制作成专题节目,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的保留节目,是党的十四大至十五大期间五首最具影响的诗歌之一。

  (四十)陈嵩生

  陈嵩生,生于1939年,济源市轵城镇下雁门村人。美籍华人企业家,社会活动家,中国问题演说家,作家。196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1981年移居美国,一直致力于中国和美国、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在祖国大陆、世界各地先后谈判、开发成功500多项重大中外合作、贸易、文化往来项目。陈嵩生曾任世界第一大汽车公司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总部中国项目总经理、世界第一大电梯公司美国奥的斯电梯公司(OTIS)副总裁(太平洋一中国事务)。陈嵩生教授是近百位有杰出成就的美籍华人组成的美国"百人会"的发起人之一和首届董事会董事。他以七年时问完成并出版的《红圈》赢得了美国2010年度四项文学大奖;2011年,他还在美国出版了《红缘》英文历史小说;2013年出版《大红儒商》;他的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在国内外放映,影响很大。

  (四十一)尚德俊

  尚德俊,生于1932年,济源市轵城镇柏林村南刘庄人。周围血管病科教授。历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山东省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山东省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编委会副主任等职。第二批国家卫生部、人事部、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整体疗法,已成为我国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独特疗法。科研论文《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荣获国家一级科技成果奖。他是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四十二)齐国光

  齐国光,生于1937年,济源市轵城镇庚章村人。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遥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59年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前期主要从事中国西部综合性考察,足迹遍及全国。1985年以后,致力于土壤遥感制图技术研究,并承担多项国家科研项目研究。他所负责的课题组首次在西部边远山区成功地应用遥感解译与抽样调查新技术实施大面积土壤调查制图,填补了高寒山区的科技空白,为西部开发提供了第一手实测科研信息;已出版6部科技专著。先后荣获中国科学院发明奖1项,农业部、北京市、山西省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成果奖6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四十三)郭天财

  郭天财,1953年6月生,济源市承留镇山坪村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南省十大科技新闻人物。历任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作物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小麦栽培方向学术带头人、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主持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多项。

  (四十四)成一

  成一,原名王成业,生于1943年,济源市济水街道西街人。中国作家协会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68年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文学院院长。先后创作短篇小说40余篇,中篇小说10余部,长篇小说6部,报告文学20余篇,散文随笔200余篇,约计500万字。短篇小说《顶凌下种》1978年获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1984年获山西省作协赵树理文学奖;短篇小说《绿色的山岗》1980年获北京文学奖,1985年获山西省首届文学艺术创作银奖;短篇小说《远天远地》1984年获天津文学奖;散文《看海》获首届《城市文学》佳作奖;长篇历史小说《白银谷》名列中国小说学会2001年小说排行榜,被评为该年度全国6部佳作之一;长篇小说《茶道青红》成为2011年茅盾文学奖的首轮入围作品。

  (四十五)李洱

  李洱,生于1966年,济源市五龙口镇五龙头村人。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现就职于中国现代文学馆。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中短篇小说集《午后的诗学》等。长篇小说《花腔》被认为是2001~2002年度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入围第6届茅盾文学奖。作品曾获首届"21世纪鼎钧文学奖"、第九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三、第四届"大家文学奖"等。作品被译成德语、日语、意大利语、俄语等多种文字。2008年10月24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李洱等4位中国知识分子和默克尔进行了一场一个多小时的谈话,默克尔还把李洱小说《石榴树上结樱桃》的德文译本当做礼物送给了温家宝总理。《石榴树上结樱桃》在西方读者眼里,是一把打开中国社会大门的钥匙。

  (四十六)郑莉

  郑莉,祖籍济源市轵城镇西轵城,1963年生于安徽省蚌埠市。1979年入伍,1996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女高音歌唱演员。演唱了《我爱你中国》《长江之歌》等多首豪放、高亢的歌曲。曾获得第一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专业组三等奖、第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美声唱法三等奖,第八届金唱片奖最佳美声专辑奖。曾出过《梦中的白云》《我心中的故事》《妈妈教我一支歌》《我爱祖国的蓝天》《花开花落》《清风谣》等多张个人专辑。

  附:毛泽东情系济源

  毛泽东一生没有到过济源,但他对济源高度关注,始终情系济源。

  抗战初期,毛泽东运筹帷幄,高瞻远瞩,对太行山、王屋山进行战略部署,提出创建以王屋山为枢纽的晋豫边抗日根据地。1944年4月,日军渡黄河南犯,后方空虚,毛泽东未雨绸缪,提出在济源等地开辟豫西北地方工作,为我军后来挺进豫西北打下良好的基础。

  1945年,在七大闭幕会上毛泽东作了《愚公移山》报告,将发生在济源的寓言故事升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之一。

  毛泽东对济源的了解,体现在他和他的济源籍警卫员翟作军的多次谈话中。1938年,毛泽东曾对翟作军说:"八路军到你们济源大社村啦。"并询问了济源到运城、晋城的距离。1952年2月,毛泽东再次对翟作军回忆济源:"济源北靠王屋山、太行山,西边有中条山。哦!1938年还在济源打过一次好仗。"1958年12月,毛泽东在武汉会见翟作军时说:"你家是河南济源县,济源蟒河水利建设搞得好:济源有个留庄英雄民兵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打得很好。"随后又说道:"济源有条沁河,牛王滩是个古战场",并向翟作军讲起古代两支军队在沁河两岸交战的故事。

  1949年2月,根据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指示,解放军派人到清华大学,请我国建筑界秦斗梁思成和刘敦桢先生组织编制《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以备解放军南下作战时保护文物之用。在梁思成和刘敦桢先生组织编制的这份古建名录中,毛泽东在"济渎庙"上画了两个圈,要求严加保护。也正是这两个重重的囤,罩住了济渎庙,让济渎庙得以完整保存。

  1958年10月31日晚,毛泽东在新乡站火车上召开了有10位县委书记参加的座谈会,当点到济源县委书记侯树堂时,毛主席深情地说:"济源有座王屋山,是愚公移山的地方。"上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前往济南视察,座谈期间,他就曾诙谐地说,你们济南的根在济源啊。毛泽东对济源的情况如数家珍,对济源的地理知之能详,对济源的发展关爱有加,令济源人难以忘怀。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相关热词搜索:济源 济源市 济源历史

上一篇:历代帝王与济源的渊源,唐宋皇帝最喜欢济源
下一篇:济源市环境资源简介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