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源历史 > 正文

济源济水文化篇(一):三洑三现奔大海
2019-06-19 12:20:42   来源:   本站编辑:lipeng 评论:0 点击:

济水是中国古代四渎之一,“三洑三现”是其最为神秘之处。关于济水的源头,史书记载较多的是发源于王屋山,是王屋山上的云气化成的水,滴到天坛峰西崖下的太乙池里,称为沇水。沇水穴地洑流,到达平原后涌出为泉。
  济水,一条古代曾与长江、黄河、淮河齐名并称“四渎”的河流,曾是夏王朝的贡道,从春秋时期开始,就和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一起,受到先民们的祭拜。历经数千年沧桑巨变,一千八百里济水早已失去了它昔日的英姿。在济水源头,它已经蜕变为一条浅浅窄窄的小河,灌溉之利不足万亩。然而,济水留下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不但证实着它的存在,而且记述着它昔日的高贵与辉煌。

  济水源头的济渎庙,是奉诏而建的祭祀济水之圣殿,其建筑群落之宏大,内涵之丰富,超过了长江、黄河、淮河沿岸所有水神庙;济源因济水发源而得名,济水下游的济南、济阳、济宁,都以它们特有的名称,无可争议地记录着济水曾经流过的广阔地域;《禹贡》、《水经注》、《诗经》等重要典籍中,都可以找到济水的身影;魏文帝、唐太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清乾隆都为济渎写过祭文,下过诏书,褒扬济水之德,祈求水神护佑国家平安;孔丘、孟轲、墨翟、孙武、管仲、李清照、蒲松龄、贾思勰……,这些在济水流域成长起来的历史人物,代表了那个时代华夏文明的最高成就,同时也印证了古济水流域的富庶与繁荣;白居易、李颀、文彦博、王铎等著名诗人,都为济水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济水是一条古老的自然水系,起始年代无可考证。史书中有关济水源流的最早记载是《尚书·禹贡》。《禹贡》记载的是大禹治水的功绩,其中关于治理济水的记述是:疏导沇水东流,易名为济水,济水东流,入于黄河,在黄河南岸溢出为荥泽;然后隐于地下,在陶丘北又现于地面;再后东流至菏泽,又会汶水,最后流入大海。

  济水是中国古代四渎之一,“三洑三现”是其最为神秘之处。关于济水的源头,史书记载较多的是发源于王屋山,是王屋山上的云气化成的水,滴到天坛峰西崖下的太乙池里,称为沇水。沇水穴地洑流,到达平原后涌出为泉。出自龙潭的是济水西源,出自济渎池和珍珠泉的是济水东源。二源汇流后,东流至温,穿越黄河,在荥泽再现,而后又潜洑东流,至陶丘再现,如此,构成了济水三伏三现说。

  济水在黄河以北的走向和利用,清代《济源县志》的记载是:济水西源的龙潭水和东源的济渎池水(包括珍珠泉水),分别流向东南方向,在浠城(今梨林镇裴城村)一带汇合,继续向东南流,在温县城西流入黄河。

  图中的古黄河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资料室提供的周定王二年(前605年)黄河走向绘。古济水根据现代地理历史学家史念海《济水与鸿沟考》绘。

  黄河以南的济水流经的地域,历代地理学家都有论述,但又各有差异。近几十年来的研究资料中,现代地理历史学家史念海的《论济水与鸿沟》具有较高的权威性。20世纪80年代初,史氏在查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黄河以南的济水故道,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写成了近五万言的《论济水与鸿沟》专著,对济水的走向和变迁进行了详尽的考证,但对济水发源王屋山至温县入黄河这一段基本没有论述。他认为这一段济水只是黄河的一条支流,而黄河以南的济水则是黄河的支津。

  史念海认为,济水从黄河分出的地方在今荥阳市城东北广武一带,古称荥口石门。从石门流出来的水循着广武山北麓东流,并容纳了从广武山流下的柳泉和广武涧水,一并流入荥渎。荥渎经荥阳城北,和荥水汇合,形成荥泽。荥泽是古老的湖泊,位置在今郑州市西北一带。济水越过黄河以后的走向,《水经注》记述比《禹贡》清楚一些。据郦道元②所说,从原阳分为南济和北济,南济经过的地方有如下几处:阳武县故城(今原阳县城东南二十八里)南,封丘县南,大梁城(今开封市西)北,小黄县故城(今开封市陈留镇东北三十三里)北,东昏县故城(今兰考县东北二十里)北,济阳县故城(今兰考县仪封乡北五十里)南,冤句县故城(今菏泽县西南四十里)南,定陶县故城(今定陶县西北)南,乘氏县(今巨野县西南)西。北济流经的地方是:原阳县南,封丘县北,长垣县西南,菏泽吕陵店南,定陶县北,至郓城县南入于巨野泽。南济和北济汇入巨野泽后,从巨野泽东北方流出(具体位置应在梁山的东南),经泰山西南绕至泰山西北,然后向北流去。济水流经这一带的走向,《水经注》记载的古地名很多,但沿用到现在的只有几处。从现存的地名可以确定,东平湖是济水故道所在。东平湖以下的济水,据《元和郡县志》记载依次是:鱼山南,东阿镇,谷城县,历城县,章丘县,邹平县,济阳县,长山县,高苑县,博兴县,最终在东营与广饶之间入海。这段济水曾经汇入很多支流,主要的是历城西南的泺水和济南与长清县之间的玉符河。后来由于济水的淤塞变迁和水名的变化,济水故道脉络已不太清晰,但济南至入海口的小清河,大体上就是几经修整疏浚的济水故道。

  济水流经河南、山东两省,从流经地各县市的地方志中,不但可以找到济水的相关记载,而且还可以见到祭祀济水的庙宇遗迹存世。河南境内的荥阳、原阳都曾有济渎庙。菏泽市牡丹区,还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济渎庙,内供济渎神,时有居民祭拜。

  李濂《游龙潭记》(《济源县志》)

  济水曾经是一条大河,这是毋庸置疑的。值得探讨的是它的水源——因为它不比其它三渎长江、黄河、淮河,都有大的水源地。济水初源来自王屋山一说,仅从地质结构可能性而言,并非不可能。石灰岩地质在水的作用下可以形成溶洞,从而形成地下洑流。但是,王屋山距济水东西二源五六十公里,且有一半距离是绵延的大山。千百年来,地壳发生了哪些变化,无人知晓。随着现代地质勘测技术的发展,有人从济源盆地的地质结构和盆地周围的地形地貌的特殊性来解释济水二源充沛的水量,比较科学合理。济源盆地南、北、西三面环山,东面“开口”。城东五公里左右南北一线往西,地下全是卵石沙砾层,它们的来源无疑是从三面山上冲下来堆积而成的,然后又经过泥土覆盖,才形成了今天的地貌。地下沙砾层既能储水又易输水,城东十公里南北一线的粘土细沙层地质结构又具有拦水的作用,就形成了一个地下“水库”。而龙潭、济渎庙一带地势低凹,地下水压力较大,自然就会喷涌而出。济源过去地下水丰富,还可以从济渎庙所在地庙街村古有的“合瓦地”得到佐证。所谓的合瓦地,是村民为了排除过多的地下水而采取的耕作措施。具体办法是,先在田里开挖密布的小沟,用建房用的小青瓦扣成米字形或井字形的地下排水通道,然后再覆上土。这样,涝时地下水就可以从地底下排走了。地下水流还具有“温床”的作用,大雪纷飞的冬季,合瓦地片雪不存,水气蒸腾。在合瓦地上种植的农作物不但早熟,而且品质好。其中红皮大蒜尤为珍贵,被称为“济渎金蒜”,相传元末明初曾经作为贡品进入皇宫。清《济源县志》收录的明代进士李濂的《游龙潭记》曾说,五百年前的龙潭仍有百亩之大。济水在济源境内清代称为千仓渠。千仓渠分为两条,一条为上千仓渠,出自东源(即济渎池),汇合万泉寨之水,经过铁岸、碑子,分为六个闸口,灌溉堰头、西水屯、西许、东许、莲东、闫家庄等村庄稻田27顷80亩。另一条为下千仓渠,出自西源(即龙潭),经过济渎庙南,东行至碑子,分为五个闸口,灌溉南北水屯、堽头、马头稻田34顷。二渠合计灌田61顷,可见清代济水仍发挥着很大的水利作用。

  相关阅读:

  济源济水文化篇(一):三洑三现奔大海

  济源济水文化篇(二):天下第一水神庙

  济源济水文化篇(三):济水贡道通夏都

  济源济水文化篇(四):截河而南问史前

  济源济水文化篇(五):华夏文明载其功

  济源济水文化篇(六):千古唱和济水情

  济源济水文化篇(七):济水魂魄今犹在

  济源济水文化篇(八):品清德高惠万物

  济源济水文化篇(九):封祀日隆万民仰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相关热词搜索:济源 济源市 济源历史 济水

上一篇:济源饮食文化篇(二):小吃清香扑面来,盘点济源小吃
下一篇:济源济水文化篇(二):天下第一水神庙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