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源历史 > 正文

济源济水文化篇(四):截河而南问史前
2019-06-19 12:25:37   来源:   本站编辑:lipeng 评论:0 点击:

济水在《禹贡》、《史记》、《尔雅》、《山海经》、《水经注》等重要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按照《尔雅·释水》:“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济水应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
  济水在《禹贡》、《史记》、《尔雅》、《山海经》、《水经注》等重要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按照《尔雅·释水》:“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济水应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但是《禹贡》、《史记》、《水经注》中关于济水的走向,均记其发源于王屋山,东流至温县(或武陟)注入黄河,然后“溢”出于黄河之南的荥泽,再东流入海。按此记载,济水与黄河相交,又不符合四渎独流入海之定义。因此,济水是否曾经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如何解释济水截河而南这一现象,就成为历代学者研究济水无法回避的一个难题。

  其实,对济水截河而南这一问题,古代学者早有质疑。如清代地理学家胡渭在《禹贡锥指》中就指出:“济水截河而南,则似二人同行街北,一人忽截街而南,别与人同行数里,乃独抵所欲诣处。人之行路,固有然者,水则安能?且河大而济小,济既入河,河挟以具东,济性虽劲疾,恐亦不能于大河之中曲折自如。”旗帜鲜明地对济水截河而南的现象提出了质疑。

  秦汉时期的黄河、济水走向图(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绘制)

  现代学者中,尽管对济水专题研究者甚少,但对济水截河而南这一历史疑问的研究还是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果。2007年12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南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的专著《济水与河济文明》。作者在深入研究有关济水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碳—14测定的渤

  海湾与苏北沿海地质的贝壳堤形成的年代,认为黄河下游的河道改道存在南北两地相互交叉现象,在距今4600年~4000年之前,黄河在苏北平原入海,其后南北改道,经河北平原注入渤海。广义的黄河三角洲是一个巨大的扇形,北起渤海湾,南到长江入海口,其顶点在荥阳以东。根据黄河入海的南北变化和黄河三角洲的地质资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4000年前的夏王朝初期或之前,黄河在郑州以西出山峡以后南流,经江淮平原,在苏北入海。那时的济水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之后,由于泥沙的淤塞,黄河河道抬高,黄河改道而北流,切断了济水的河道,济水成为东西两段。但是在古人的记忆中,济水确是一条独流入海的大河,是与黄河、淮河、长江一样奔流在黄淮海大平原上并与他们的生存悉悉相关的大河。尽管后来由于黄河泥沙混入济水,造成了济水的淤塞断流,但是古代的哲人们仍然执著的认为,济水四渎之一的地位不容置疑,并附会出很多遐想以圆其说。

  对济水截河而南之谜的研究,济源文史研究者近年来作了不懈努力。2007年12月22日《济源日报》发表《古济水在华夏文明早期的地位和作用》(作者李德哲),对济水穿越黄河这一历史之谜进行了探讨。作者从黄河改道、古文化遗址、古文献信息三个方面探讨古济水独流入海变为与黄河相交的变迁史。

  其一,黄河和济水历史悠久,但是有关黄河和济水的历史记载只有两三千年,这可能是千百年来地理学家难解济水穿越黄河之谜的原因所在。据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报告《晚更新世末至公元7世纪的黄河流向和黄河三角洲》(《海洋学报》2004年第1期,作者薛春汀)提供的资料,近1万年来,黄河有两个时期在苏北入海:前一个时期是距今9600~8500年,后一个时期是公元1128~1855年。其它时期黄河均在渤海入海。关于黄河在苏北入海的具体年代,后一个时期历史记载明确,即1128年南宋政权为阻挡金兵南侵,在滑州(今河南滑县)决开黄河,致使黄河南流夺淮入海。前一个时期史书虽无记载,但黄河三角洲的西顶点在河南巩义以东,这一基本地质状况,可证这里曾经是史前黄河的河道。

  其二,古代文化遗址也是地理学家研究古代河流走向的重要依据。华北平原龙山文化以前的古遗址,中原地区最为密集,黄河下游次之,淮海流域相对稀少,河北平原则是大片空白。按照谭其骧《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中的观点,河北平原中部没有春秋以前的古文化遗址,是因为这个时期黄河在这一带频繁改道,这里不适宜古人居住。同样道理,山东东部已发现的八九千年前的章丘西河遗址、广饶傅家遗址等大型古文化遗址,则可以证明这一地区早在新石器时期已经是先民们的聚居地。按照那时的生产力水平,人们生存的首要条件是必须有足够的水源供应,而那时的黄河在苏北入海,黄河流经的地域应该在华北平原南部,流经山东地区的主要河流只能是济水及其支流。由此,我们可以大致勾画出8500年前黄河与济水的关系:黄河在郑州以西巩义以东向南流,越过华中平原,在苏北流入南黄海;济水从王屋山东流至温县,然后南流至荥泽(那时温县与荥泽间无黄河),再东流入海,与黄河并不相交。

  其三,中国古代文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版本流转过程和成书年代并不十分清楚,有些内容真伪难辨,因此让后人常常纠缠在信史与传说的困惑之中。就拿《禹贡》来说,尽管是史学界公认的中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但其成书年代(约在西周晚期)距大禹治水的年代已经过了1300多年,其间的山川变化,都可能造成记载的失实。《水经注》是记载中国古代水系的专著,作者郦道元(470~527)在《水经注·济水一》中援引《皇览》曰:“济水南流注于河……王莽之世,川渎枯竭,其后水流迳通,津渠势改,寻梁脉水,不与昔同。”如何理解“不与昔同”一辞?《说文解字注》中“济”字的加注或可作解:“所谓东流为济入于河者,已非禹迹之旧矣。东入于海,此谓禹时故道。独行达海,故谓之渎。”这些古代文献信息,不仅是我们研究夏代以前济水走向的重要资料,也是对《禹贡》关于济水“入于河溢为荥”的否定。

  根据这些信息,我们有理由作出这样的判断:夏代以前的济水和长江、黄河、淮河一样,都是独流入海的水系,都对古人的生存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并形成了“四渎”之说。但到古代经学家成书时,黄河和济水已经表现为相交的情形,他们既要尊重前人已成定论的“四渎”之说,又要作客观记述,于是就为后人留下了济水穿越黄河这一千古之谜。

  相关阅读:

  济源济水文化篇(一):三洑三现奔大海

  济源济水文化篇(二):天下第一水神庙

  济源济水文化篇(三):济水贡道通夏都

  济源济水文化篇(四):截河而南问史前

  济源济水文化篇(五):华夏文明载其功

  济源济水文化篇(六):千古唱和济水情

  济源济水文化篇(七):济水魂魄今犹在

  济源济水文化篇(八):品清德高惠万物

  济源济水文化篇(九):封祀日隆万民仰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相关热词搜索:济源 济源市 济源历史 济水

上一篇:济源济水文化篇(三):济水贡道通夏都
下一篇:济源济水文化篇(五):华夏文明载其功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