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源历史 > 正文

济源市茶艺文化(四):七碗茶歌传四海
2019-06-15 10:56:47   来源:   本站编辑:lipeng 评论:0 点击:

《七碗茶歌》在中国茶史上有里程碑意义。一是拓宽了饮茶的意境。卢仝茶歌把饮茶与哲学结合起来,认为饮茶能“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把饮茶从物质享受上升到妙不可言的精神世界。二是推动了饮茶的普及。
  七碗茶歌传四海

  卢仝之所以被称为“茶仙”、“亚圣”,缘于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

  这首诗262字的长诗,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写孟谏议寄新茶,此至精至好之茶,价埒黄金之珍贵。孟谏议,即孟简,官至谏议大夫。公元811年,孟简出任江苏常州刺史。当卢仝接到孟谏议用“白绢斜封三道印”的新茶,受宠若惊。而这种新茶,又是古时属常州府管辖产于宜兴的“天子须尝阳羡茶”,是唐代朝廷指定的贡茶。卢仝煎茶思友,从茶之产地由来到感受一一道来。 “新年入山里”、“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等,表现出卢仝的清介之节,有清寂高雅的精神生活追求。茶非俗客,即使“柴门反关”,也需“纱帽笼头”,衣观整洁,以此对洁净之茶礼敬,保有一颗孤傲而高贵之心。正因如此,卢仝的形象并未因身居破旧柴门所削弱,相反,柴门形象更为高峻,成为后世茶人的偶像。

  第二部分是《七碗茶歌》的重头戏。由于茶味好,卢仝连饮七碗。而每饮一碗,作者都有一种新的感受。喝第一碗茶的时候是为了缓解口渴;喝第二碗茶的时候消除了孤独的感觉;喝第三碗茶的时候,对于那些文藻贫乏的人也可以激起文思,渐渐能做诗;喝四碗茶的时候会出些轻微的汗,平时羁绕心头的不平之事也随着这些汗水烟消云散了;从喝第一碗茶开始到第四碗,得到的效果是,诗人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口渴、孤独、辞藻贫乏、俗世困扰等一个一个解除了;喝第五碗茶的时候,就像服用金丹一样,能够清除身体的肮脏;喝第六碗茶的时候,已经就是仙人的变身了;饮至第七碗,卢仝大声疾呼“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把品茶的审美升华到精神领域。

  第三部分,卢仝以悲悯之心对采茶人寄予深切的同情,表露出关爱茶农的一片赤子之心。卢仝除了着重强调品茶的审美、功能和愉悦外,更把品茶的境界放眼到饮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与同情,放眼到天下百万茶农的艰辛劳作。天子杯中茶,却为茶农汗。在此卢仝质问,统治阶级能不能体恤茶农之疾苦,天下百姓何时才能走出水深火热?卢仝之所以为茶农呼喊,实际上也针对当时朝廷的课税制度。自公元782年,户部侍郎赵赞《茶禁》出台,在“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之后,茶税遍行。朝廷加税开征“贡茶”,负担和压力全部落在茶农身上。天子须尝茶,地方官不敢怠慢,有此溜须拍马之机,总也想挖空心思弄出点新奇的“崖上茶”、“山巅茶”来孝敬皇上。为此,常常发生茶农因攀爬悬崖采茶而堕落山谷。“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在此,我们看到了一个为民请愿、为茶农分忧而大声疾呼的卢仝,诗人的形象超脱了寄身林泉的隐士和卖弄文采的学究,而显得分外高大。

  《七碗茶歌》在中国茶史上有里程碑意义。一是拓宽了饮茶的意境。卢仝茶歌把饮茶与哲学结合起来,认为饮茶能“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把饮茶从物质享受上升到妙不可言的精神世界。二是推动了饮茶的普及。《七碗茶歌》与陆羽《茶经》、赵赞“茶禁”(即茶税),是茶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三件大事。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玉川之诗,优于希文之歌(即范仲淹的《斗茶歌》,范仲淹,字希文),玉川自出胸臆,造语稳贴,得诗人句法。”《七碗茶歌》的问世,广泛传播了饮茶的好处,推动了饮茶的普及。三是传播了茶事文化。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卢仝及其茶歌对茶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茶的向外传播,更是功不可灭。据日本高僧、煎茶道先行者高游外《种茶谱略》载:“种茶于神农,至唐陆羽著经、卢仝作歌,遍布海内外。”高游外老年时,还把自己定为卢仝正流兼达摩宗45代传人,足见他对卢仝的崇敬。

  《七碗茶歌》作为一首优秀的诗歌,也推动了茶文学艺术的发展。从他之后,“玉川”、“七碗”、“两腋清风”等词汇,在茶诗中广泛引用。如刘宰曰“岂玉川所谓七碗后”,沈辽曰“玉川七碗兴”,杨万里曰“七碗清风爽入神”,乾隆曰“底须七碗始狂乎”、“玉川七碗太狂逸”,袁枚曰“笑煮新泉试七碗”,苏轼曰“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

  卢仝因《七碗茶歌》而享誉“茶仙”之称。卢仝究竟“仙”在哪里?天津师范大学辛立州教授说卢仝有仙魂、仙气、仙态。卢仝的仙魂,就是忧国忧民的“公”;卢仝的仙气,就是三教齐发的“真”;卢仝的仙态,就是入世求真的“痴”。这种仙魂、仙气、仙态,不仅是对现实中个人苦楚、社会不平、国家危难的责任和理想的抒发,更是一种对现实的精神超越,在山水自然中怡然自得,与人交往中率真坦然,在独处静思时坦荡浪漫。

  相关阅读:

  济源市茶艺文化(一):玉川茶事由来久

  济源市茶艺文化(二):玉川嘉茶多芬芳

  济源市茶艺文化(三):茶仙本是玉川子卢仝

  济源市茶艺文化(四):七碗茶歌传四海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相关热词搜索:济源 济源市 济源历史

上一篇:济源市茶艺文化(三):茶仙本是玉川子卢仝
下一篇:济源愚公文化篇(一):愚公的两个历史传说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