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源历史 > 正文

济源书画文化篇(四):李白王屋留翰墨
2019-06-21 21:03:31   来源:   本站编辑:lipeng 评论:0 点击:

世人皆知李白诗名,但知道李白善书的人却不多;世人多知李白有《上阳台帖》,但知道李白《上阳台帖》作于济源王屋山的却更少。
  世人皆知李白诗名,但知道李白善书的人却不多;世人多知李白有《上阳台帖》,但知道李白《上阳台帖》作于济源王屋山的却更少。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二十五岁,渴望鲲鹏展翅,鹰击长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蜀,游三峡,至江陵,遇道士司马承祯。李白对司马承祯极为景仰,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诗人以大鹏鸟自喻,更称赞司马承祯是希有鸟。司马承祯对李白也极为赞赏,称其“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李白激情满怀地叩开了长安的森严宫门。但是,自认为有经天纬地之才的李白,却懵然不知官场的诡谲和政治斗争的险恶,在长安不到两年,屡遭诽谤和谗言,于是请辞,唐玄宗顺水推舟“赐金还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再次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在洛阳相见,与高适等结伴同游王屋山,登上王屋山华盖峰南麓的阳台宫,挥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上阳台帖》: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上阳台帖》为纸本,纵28.5cm,横38.1cm,虽然不足一尺见方,却如行云流水,真气弥满。通篇看去,一如李白诗篇奔放挥洒,出神入化,笔墨酣畅,气概超迈。

  历代名家、典籍,都对李白书法和《上阳台帖》予以极高评价。《宣和书谱》载:“白尝作行书,字画尤飘逸。” 宋黄庭坚《山谷题跋》评李白的诗与书云:“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 元代郑杓《衍极》卷下之《古学篇》说:“太白得无法之法,子美以意行之。言其虽不专意于书法,而能得书法之神妙。细品此帖,笔法超放,如游龙翔凤,迅如奔雷,疾如掣电,出规入矩,飞舞自得。与其潇洒奔放、豪迈俊逸之人品诗风相为表里。”清人周星莲《临池管见》说太白书“新鲜秀活,呼吸清淑,摆脱尘凡,飘飘乎有仙气。”

  在《上阳台帖》的题跋中,我们也能看出后人对他的高度评价。宋徽宗赵佶跋文:“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可觉人物两望,身在世外’ 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 元代张晏跋曰:“谪仙书法传世绝少,尝云:欧、虞、褚、陆真奴书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积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当时沉香亭待醉、高力士脱鞋,宜矣。”元代书法家欧阳玄题诗云:“唐家公子锦袍仙,文采风流六百年。不见屋梁明月色,空余翰墨化云烟。”元代学者杜本曰:“太白之书何如长史,然豪雄浑壮,固不异也。”乾隆皇帝说:“观其笔气豪逸,非他人所能赝托。”

  《上阳台帖》为旷世墨宝,流传有序,引首有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帖本各处有南宋宗室赵孟坚、南宋权臣贾似道、元代张晏、明代鉴藏家项元汴、清乾隆皇帝、清代鉴赏家梁清标、安岐等多人的鉴藏印章。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宫廷编纂的大型文献《石渠宝笈》有著录。

  1911年清帝逊位,溥仪兄弟将《上阳台帖》携出宫外,多次转手。1937年,为了保住国宝不流出外境,张伯驹以六万银元重金购得。1956年,张伯驹转呈毛泽东。1958年,毛泽东转交故宫博物院珍藏。

  《上阳台帖》已历1200余年,而愈加宝贵。

  相关阅读:

  济源书画文化篇(一):北派之祖说荆浩

  济源书画文化篇(二):名相亦是书法家

  济源书画文化篇(三):乾隆御笔考盘谷

  济源书画文化篇(四):李白王屋留翰墨

  济源书画文化篇(五):神笔王铎近邻缘

  济源书画文化篇(六):《投龙简记》识松雪

  济源书画文化篇(七):《朝元仙仗》论宗元

  济源书画文化篇(八):《石门》烨烨耀青史

  济源书画文化篇(九):玉川翰墨气韵长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相关热词搜索:济源 济源市 济源历史

上一篇:济源书画文化篇(三):乾隆御笔考盘谷
下一篇:济源书画文化篇(五):神笔王铎近邻缘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