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源历史 > 正文

济源书画文化篇(一):北派之祖说荆浩
2019-06-21 20:59:48   来源:   本站编辑:lipeng 评论:0 点击: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腹地,更是书画文化的胜地,而济源古今书画享有盛名者,也蔚为大观。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腹地,更是书画文化的胜地,而济源古今书画享有盛名者,也蔚为大观。

  五代时期的济源籍画家荆浩,有“北派山水画鼻祖”之称,他的代表作《匡庐图》,开北派山水画先河;唐代名相裴休,不仅是禅林名士,其书法更是与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权比肩;乾隆皇帝万机之暇,亲自考证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中的盘谷之所在,留下了珍贵的《歌盘合契》和摩崖石刻,钦定济源为“名山胜迹”;诗仙李白的唯一存世墨迹《上阳台帖》,在王屋山写就,文墨俱佳,堪称国宝,开国领袖毛泽东对《上阳台帖》爱不释手,亲自捐赠故宫博物院珍藏;明末清初孟津籍书家“神笔”王铎,把济源当做第二故乡,留下了大量与济源有关的诗文书画作品;楷书四大家之一的赵孟頫所书的《投龙简记》,记载了帝王派遣使者到王屋山、济渎庙祭山祭水的盛况;沁河东岸的摩崖石刻《凿开石门记》,早于魏碑200余年,是汉隶向魏碑过度的典型书体,国内仅见;“楷书之祖”钟繇,卒葬济源轵城,现存墓冢“钟翁垒”;唐代楷书大家柳公权所书的《温府君神道碑》,今存于坡头镇左山村……宋徽宗、文征明、陈廷敬、冯玉祥等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在这块土地上也都留下了墨宝,传下了佳话!

 

  北派之祖说荆浩

  中国山水画从五代、两宋走向成熟。北方山水画长于大山大水,开图千里;南方山水画,善写局部微观,别有风味。而被称为“北派山水画之祖”的荆浩,正是济源这块土地上孕育出的一代宗师。

  荆浩,字浩然,约生于唐大中四至十年(850~856),卒于五代后唐923~936年间,河内沁水人(河南省济源市东北,今五龙口镇王寨村是沁水县治所在地)。后梁时期因避战乱,曾隐居于太行山洪谷,故自号“洪谷子”。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所作云中山顶,能画出四面峰峦的雄伟气势。他将唐代吴道子的笔描与项容的泼墨技法结合,扩展笔墨描写山水的能力,创造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亦工佛像,曾在汴京双林寺院作壁画。

  在历代绘画史籍和著录书中,记有荆浩作品约五十余幅,其中山水画占绝大部分,也有少量人物画。《匡庐图》是荆浩唯一存世真迹,高185.8厘米,宽106.8厘米,绢本水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匡庐图》为全景式山水画,整体气势雄伟,细部刻画甚精。中峰挺立,峥嵘崔巍,秀拔欲动;两侧而下,群峰竞立,如芙蓉初绽;山间飞瀑如练,云气、屋宇、桥梁、林木,曲折掩映;一派雄奇、壮美、幽深的气象,使人感受到画家高超的用笔技巧和宽阔的胸襟。元人韩屿题诗曰:“翠微深处着轩楹,绝磴悬崖瀑分明。借我扁舟荡空碧,一壶春酒看云生。”

  全图由下而上,由近及远,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近景。画面下端,一泓涧水,一叶扁舟,船夫撑篙正欲靠岸,似乎将观赏者带入画境。由石坡而上,山麓间有屋宇院落,竹篱树木环绕,屋后有石径抱危崖逶迤而上。崖脚烟水苍茫,有长堤板桥,一人骑马观景,悠然自得。

  第二个层次为中景。两崖间有飞瀑喷泻而下,击石分涧,似闻其声。一桥横架于溪涧之巅,两边危壁,松柏参差,矗立入云。桥左方有一座林荫庭院,窗明几净。这一层可谓渐入佳境。

  第三个层次,虽是远景,却分外醒目。主峰兀立,两侧烟岚飘渺,诸峰如屏,相互映照;又一飞瀑如练直下,落入虚空。这一层次是画中最佳胜境,也是画家最着力处。

  观此画,仿佛随着船夫的导游,登上了游览山中美景的旅程。巍峨主峰为主景,两叠泉流、两座屋宇、危栈小桥则是其中几处精彩的“景点”,而那位骑马观景的人物,则把观者的视野引向画外任凭浮想的空间。

  《匡庐图》在真实感和体积感的追求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荆浩自谓:“吴道子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将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他将唐代出现的“水晕墨章”画法进一步推向成熟,笔墨两得,皴染兼备,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一次重大突破。他所作的全景式山水,气势雄浑,境界雄阔,推动了山水画走向空前未有的全盛期。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艺术成就极为推崇,元代汤垕在《画鉴》中将其称为“唐末之冠”。

  荆浩对山水画理论发展也做出了突出贡献,代表作是《笔法记》。文中假托在神钲山遇一老翁,在互相问答中阐述了他的一系列山水画理论观点,虽然仅仅2000余字,却是空前的山水画理论集大成之作。他提出山水画“图真”论, “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针对如何图真,提出了“六要”原则:“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思者,删拔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他还划分了“神、妙、奇、巧”四品,批判了“有形、无形”二病。 在历史上,荆浩第一个对笔、墨作了明确界定,强调了用笔的变化运动感和用墨的韵味天趣,指出“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提出了“水晕墨章”:“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我唐代。”用笔与水墨相结合,更有助于表现大自然变化万千的气象,极大地拓展了绘画审美观,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发展,

  荆浩还有一首五律《书山水图答大愚》:“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石喷泉窄,山根刭水平。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恣意纵横扫”谈的是创作时的心境,只有放松、大胆为之,才能出佳作。“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石喷泉窄,山根刭水平”,既有优美的意境,同时也富含深刻的绘画心得和哲理。“苦空情”,苦空为佛家语,认为世俗间一切皆苦皆空,荆浩正是借助流连山水、寄情笔墨,表达他远离尘嚣、高怀远志的思想境界。

  济源现存有荆浩墓,在市区东五公里处的五龙口镇谷堆头村,荆浩墓冢高3米,周长15米,墓前有济源市人民政府1992年10月重修时所立之碑,上刻“中国水墨山水画大宗师荆浩之墓”。碑阴铭文为当代美术理论家陈抟席所撰。

  济源市五龙口景区曾是当年荆浩写生处,荆浩的代表作《匡庐图》就取材于“十里画廊”的画屏峰。2000年,景区内建设了荆浩展馆,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陈绶祥为展馆撰联曰:“笔迹墨痕乃有荆关生氤氲,山景水情还从济源入图画”。

  相关阅读:

  济源书画文化篇(一):北派之祖说荆浩

  济源书画文化篇(二):名相亦是书法家

  济源书画文化篇(三):乾隆御笔考盘谷

  济源书画文化篇(四):李白王屋留翰墨

  济源书画文化篇(五):神笔王铎近邻缘

  济源书画文化篇(六):《投龙简记》识松雪

  济源书画文化篇(七):《朝元仙仗》论宗元

  济源书画文化篇(八):《石门》烨烨耀青史

  济源书画文化篇(九):玉川翰墨气韵长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相关热词搜索:济源 济源市 济源历史

上一篇:济源姓氏文化篇(八):以国命名说檀(单)姓
下一篇:济源书画文化篇(二):名相亦是书法家,裴休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