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源历史 > 正文

济源书画文化篇(三):乾隆御笔考盘谷
2019-06-21 21:02:11   来源:   本站编辑:lipeng 评论:0 点击:

盘谷寺位于济源市东北克井镇大社村北的太行山南麓,距市区15公里,创建于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是豫北最早的寺院之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盘谷寺位于济源市东北克井镇大社村北的太行山南麓,距市区15公里,创建于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是豫北最早的寺院之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寺前的御碑亭中,有一通清乾隆皇帝亲笔书写的御碑《歌盘合契》,刊刻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碑文分为三部分,前为乾隆诗《用韩昌黎盘谷子诗韵明向误并志今考证也》,中为唐代韩愈的著名散文《送李愿归盘谷序》,后为乾隆所撰关于刻碑缘由的后记。全文如下:

  用韩昌黎盘谷子诗韵明向误并志今考证也

  韩送李归盘谷序,其说雄肆非诪张。少小芸窗为日课,背诵章句熟行行。田盘之谷夙屡驻,意谓此亦太行阳。泉甘土肥草木茂,时看梨枣堆盘筐。题诗每举韩李事,连篇累牍填书箱。迩来方思或致误,命访乃辩柳与杨。济源诚有盘谷寺,雅宜隐沦避世忙。燕川方口庸假借,天井白水讵混茫。具图贴说得亲历,始悟向谬慨以慷。已识韩文匪鱼鲁,更赓韩韵惊豪狂。多年疑案一旦决,逸兴顿觉因之昂。独是曩岂无知者,何不忠告胸中藏。虽然我亦有后语,至于碣石原太行。分疆别界见珠小,奚异数米于太仓?订讹游胜总余事,但愿薄海安农桑。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余既为济源盘谷考证大书成册,命豫抚即谷中磨崖泐之。几暇,复和韩诗。又韩序之刻在济源者,俗书恶劣,且漫漶不足观,因并书之,都为一卷,亦令选石镌其处。此卷及册即赐盘谷寺装弇李愿祠中,用识名山胜迹,垂永久焉。乾隆已丑仲夏御笔。”

  关于此碑,还有一段佳话。

  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有位好友,名李愿,要回故乡盘谷隐居,韩愈写下了著名的《送李愿归盘谷序》。该文清新自然,一改六朝绮丽之风,宋代苏轼赞曰:“吾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已。”地因文而名,山因人而显,盘谷也随之名扬天下。但关于盘谷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却众说不一,主要有两说,一为天津蓟县盘山之盘谷,一为济源之盘谷。乾隆皇帝经常到盘山游玩,误认为此处即是李愿隐居之盘谷,后来听说济源也有盘谷,心生疑虑,于是命河南巡抚阿思哈亲自到济源盘谷查访。阿思哈来到盘谷,见到有谷,有寺,有李愿之居,有历代题刻,盘谷之东有沁水枋口,西有燕川,完全印证了韩愈诗文中对盘谷的描述。阿思哈将所见一一绘制成图,呈报乾隆。乾隆阅后,疑虑顿解,于是写下《济源盘谷考证》,并命人将考证全文在济源、田盘两处磨崖刻石。不久,乾隆又步韩愈《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之韵写下《用韩昌黎盘谷子诗韵明向误并志今考证也》一诗。又因济源盘谷前代所刻《送李愿归盘谷序》文字漫漶不清,乾隆连同诗文重新亲笔书写,遂成今天看到的《歌盘合契》。在《歌盘合契》的后记中,乾隆盛赞盘谷为“名山胜迹”。

  在盘谷寺后的磨脐山上,还有一摩崖石刻,就是乾隆亲笔书写的《济源盘谷考证》:

  “读书所以明理、修身、制事也。陶渊明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余以为在渊明则可,在他人则不可。彼其高尚避世,理有所不必明,身有所不屑修,事有所不足制,故可耳。若予之读书,凡涉疑必求解其疑而后已,此或有合于韩昌黎解惑之说乎!

  昌黎之送李愿归盘谷也,其事本在济源,只以盘山亦有盘谷,而太行实为天下之脊,西南发昆仑,东北走辽海。盘山亦在太行之阳也,故予向居田盘,每假借用之,而昌黎诗中所云燕川、枋口又雅合田盘之境。然无以证其实,终属疑似,且不知济源之果有盘谷否也。因命豫抚阿思哈亲至其地访焉,至则若谷、若寺、若李愿之居、若韩愈之文之刻于石者,一一详绘以进。于是,憬然悟曰:盘谷实在济源而不在田盘,予向之假借用之者,误也。岂惟予误,蒋溥等之辑《盘山志》二三其说而未归一是者,非不明于学则有所盲从,亦误也。

  夫古人事迹,亦何系于今时,而有如适所之者,则予不惟憬然悟,而且惕然惧矣。予故曰:陶渊明之不求甚解,在彼则可,在他人则不可,而在为人君者益不可!

  因书其事,命于济源、田盘磨崖两泐之。”

  在写毕《济源盘谷考证》和《歌盘合契》后,乾隆仍对此事念念不忘,意犹未尽,复有《题盘谷寺》七律一首:

  乘闲策马款禅扉,流丽千林扬晓辉。

  铺谷轻烟白如絮,落崖飞瀑响于徽。

  寺犹法性风幡动,室岂维摩花雨霏。

  不是济源经考证,至今假藉未知非。

  乾隆皇帝作为大清的最高统治者,当是一言九鼎,但他却能通过考证盘谷的切实所在,公开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是需要勇气的,更是蕴含深意的。其目的是要以此警惕臣工,凡事必求其解,切不可模棱两可。为学如此,为政更需如此,所以他在朝务忙碌之余,严密考证,亲自为文,可谓用心良苦。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一大批学者本着实事求是的考证精神,在音韵、训诂、碑志等领域作出了巨大成就,形成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乾嘉学派”,这与乾隆皇帝的亲身考证是不无关系的。

  乾隆书法,真、草、篆、隶、行诸体皆能,以行草书为主。他曾临写过数百种法书名帖,下过很深的临写工夫,最崇尚和钟爱元代赵孟頫书法。《歌盘合契》为其五十八岁盛年之作,是他书风成熟时期的典型风格,字体稍长,行书中兼有楷书、草书笔意,点画圆润均匀,结体婉转流畅,整体看去如行云流水,流畅飘逸而不失王者风范,但是缺少变化和韵味,显得比较平淡。

  济源盘谷,因李愿归隐、韩愈作文而名扬天下,更因乾隆的诗文和墨宝,增添了文化内涵而久负盛名。

  相关阅读:

  济源书画文化篇(一):北派之祖说荆浩

  济源书画文化篇(二):名相亦是书法家

  济源书画文化篇(三):乾隆御笔考盘谷

  济源书画文化篇(四):李白王屋留翰墨

  济源书画文化篇(五):神笔王铎近邻缘

  济源书画文化篇(六):《投龙简记》识松雪

  济源书画文化篇(七):《朝元仙仗》论宗元

  济源书画文化篇(八):《石门》烨烨耀青史

  济源书画文化篇(九):玉川翰墨气韵长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相关热词搜索:济源 济源市 济源历史

上一篇:济源书画文化篇(二):名相亦是书法家,裴休
下一篇:济源书画文化篇(四):李白王屋留翰墨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