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源历史 > 正文

有关济源的古诗词全纪录(二):唐诗中的济源,李白杜甫白居易均有诗词传世
2019-06-13 21:49:54   来源:   本站编辑:lipeng 评论:0 点击:

唐代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鼎盛期,也是歌咏济源诗作的一个高峰期。一是数量多,据初步统计,唐代(含五代)歌咏济源的诗篇有124首;二是层次高,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王维、元稹、张籍、刘禹锡、李益、岑参、李颀、杜牧、李商隐等唐代著名诗人均有歌咏济源的诗作。
  唐代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鼎盛期,也是歌咏济源诗作的一个高峰期。一是数量多,据初步统计,唐代(含五代)歌咏济源的诗篇有124首;二是层次高,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王维、元稹、张籍、刘禹锡、李益、岑参、李颀、杜牧、李商隐等唐代著名诗人均有歌咏济源的诗作。唐代诸多诗人频频踏访济源的原因,一是寄情济源山水,二是王屋山寻仙访道。相比之下,后者比前者在诗歌中表现得更多更充分。

  1.诗仙李白对王屋山的赞美和向往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曾于744年与杜甫、高适结伴游历王屋山,对王屋山留下深刻印象。李白与王屋山有关的诗有三首: 《上阳台》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寄王屋山人孟大融》。这三首诗中,第一首《上阳台》应是在王屋山阳台宫写成的,诗文手迹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李白唯一的存世墨迹,称之为《上阳台帖》 (见本书书画部分)。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和《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均为后来所写,前一首是李白754年在扬州见到自王屋山一路寻访而来的魏万,大为感动,与魏万分别时,李白作此诗相赠;后一首应为李白后来写给游历王屋山时认识的道士孟大融的,诗中描述了李白对神仙生活和王屋山道家生活的向往憧憬。

  送王屋单人魏万①还王屋并序(节选)

  唐·李白

  诗前序:王屋山人魏万,云自嵩宋沿吴②相访,数千里不遇,乘兴游台越③经永嘉④,观谢公石门⑤。后于广陵⑥相见,美其爱丈好古,浪迹方外⑦,因述其行而赠是诗。

  (全诗前面用很长篇幅描写魏万及其在王屋山学道、千里追寻李白的情况,限于篇幅,此处仅摘选最后十句)。

  ……君来几何时,仙台应有期。东窗绿玉树,定长三五枝。至今天坛人, 当笑尔归迟。我苦情远别,茫然使心悲。黄河苦不断,自首长相思。

  (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七十五)

  【注释】

  ①王屋山人魏万:魏万,后更名魏颢,隐于王屋山修道,号王屋山人。

  ②嵩宋沿吴:嵩,嵩山,五岳之一,在今河南省登封市北;宋,今河南省商丘一带;吴,今江苏省长江以南一带。

  ③台越:台,台州,因境内有天台山而得名,即今浙江临海县;越,今浙江省南部一带。

  ④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

  ⑤谢公石门:石门足永嘉钇山,南朝诗人谢灵运仟永嘉太守时,曾到此游历咏诗,故称谢公石门。

  ⑥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

  ⑦浪迹方外:放浪形骸于世俗之外。

  【译文】

  你出来已有些时日了,天坛山人应该都在期待你回去了。你回到家里,东窗边的绿玉树,一定又多长出三五枝。现在你居住的天坛山的人,一定会笑你,如此迟归。我们就要远别了,写首诗歌送你,表达我悲伤的心情。我对你的思念就像滔滔黄河水,永不间断。

  【赏析】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作于天宝十三年(754年)。根据李白诗的前序可知,魏万是一位久居王屋山、能诗会文的道士,因对李白十分仰慕,才追随李白的足迹,不远千里,一路相访。李白深感遇到了道中知音,于是作这首长诗遍述魏万寻访历程,以表感激之情。分手时,李白还将自己的诗文托付于魏万留存结集,足见李白对魏万信任有加。

  这首诗在李白的众多赠别诗中,行文虽长,但别开生面,颇具特色,是诸多唐诗集本中常被选析的诗作之一。诗中着墨描绘的山水虽多数不是王屋山之景,但是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最后十句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设想魏万居住的王屋山洞府东窗下的"绿玉树"在魏万离开这段时间里"定长三五枝";天坛山上的同道们也会因他逗留尘世太久,"当笑尔归迟"。但是在诗人心头,令人"茫然"的"远别"之苦,却久久萦绕挥之不去。最末两句:"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进一步以黄河之水不会断流来比喻两人永恒的友情,把作者与友人的深厚情感进一步推向了高潮。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唐·李白

  我昔东海上,劳山①餐紫霞②。

  亲见安期公③,食枣大如瓜。

  中年谒汉主④,不惬还归家⑤。

  朱颜谢春辉⑥,白发见生涯⑦。

  所期就金液⑧,飞步登云车⑨。

  愿随夫子⑩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选自《全唐诗》)

  【注释】

  ①劳山:或作崂山,也称牢山,位丁黄海之滨。

  ②紫霞:也作"落霞"。道士炼吐纳术传说是餐霞饮露以求长生。

  ③安期公:即安期生,人称千岁翁,安丘先生。

  ④汉主:指唐玄宗李隆基。

  ⑤不惬还归家:惬,快意,不惬即不愉快。还归家,指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作者被赐金放归一事。

  ⑥朱颜:年轻时的容颜。谢,凋谢。春辉,本意指春大,这里指青年时期。

  ⑦生涯:生平事业。李白被放归后浪迹天涯,视求仙访道为大业。

  ⑧金液:丹药。以铅汞所炼,故称金液。

  ⑨云车:神仙乘坐之车,每出行,有祥云护绕,故称云车。

  ⑩夫子:指孟大融。其生平事迹不祥,但诗的后二句透露,他和李白一样,也是一位求仙慕道的高士。

  【赏析】

  李白是一位深受道教影响的诗人,他在这首诗中以一个道教高士的口气抒发情怀:在东海之滨的著名道教圣地,我餐霞饮露,见到过神仙安期生,和他一起吃过大如瓜的红枣。回想往事,我中年被诏翰林学士,但很快又被"赐金还山",被皇帝赶了出来,实在让我心里不痛快。如今,我青春已逝,两鬓染霜,不再想做官的事了。我期望的就是学道炼丹,有朝一日坐上云车,飞升天外,成就神仙之愿。你(孟大融)和我相交之地的王屋山,真是一个修炼神仙的极好去处,我盼望尽快到你那里去,和你一起修道炼丹。即便闲暇时,替神仙们扫一扫院中的落花,也是多么令人惬意啊!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李白对王屋山的美好印象和憧憬。

  2.诗圣杜甫对王屋山之行的怀念和追忆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写王屋山的诗有三首:《忆昔行》《昔游》和一首无题五言诗。前两首诗都是追忆744年杜甫与李白、高适同游王屋山的旧事,是杜甫在游历王屋山20多年之后因景触情、怀念王屋山之行而作的。《昔游》作于767年前后,《忆昔行》作于769年。这时的杜甫已经进入晚年,且生活颠沛流离,病困交加。在如此境遇下,诗人念念不忘二十多年前的王屋山之行,接连写下这两首诗,足见这次求访旅行在诗人脑海里留下的深刻印记,更见诗人至死不泯的求仙访道情结。杜甫744年游历王屋山时并未留下诗作,应是当年杜甫的主要心思仍在求取仕途,对修道成仙之事并未真正当回事,因而王屋山之行可能并未对其心灵产生多大的触动。时隔20多年,杜甫进入晚年,由于仕途坎坷、生活贫困,开始倾心道教,于是又重新回忆起当年游历道教圣地王屋山的情况,因而作诗以记之。杜甫另有一首无题五言诗描写了王屋山道教的盛况。

  忆昔行

  唐·杜甫

  忆昔北寻小有洞①,洪河怒涛过轻舸。

  辛勤不见华盖君②,艮③岑青辉惨幺么④。

  千崖无人万壑静,三步回头五步坐。

  秋山眼冷⑤魂未归,仙赏心违⑥泪交堕。

  弟子谁依白茅室⑦,卢老⑧独启青铜锁。

  巾拂香余捣药尘,阶除灰死烧丹火。

  悬圃沧洲⑨莽空阔,金节羽衣⑩飘婀娜。

  落日初霞闪馀映(11),倏忽东西无不可。

  松风涧水声合时,青兕(12)黄熊啼向我。

  徒然咨嗟(13)抚遗迹,至今梦想仍犹左(14)。

  秘诀隐文须内教(15),晚岁何功使愿果。

  更讨衡阳董炼师(16),南浮早鼓潇湘柁。

  (选自(《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三)

  【注释】

  ①小有洞:即小有洞天,为道家十大洞天之首,传为王母修道之所,天上诸神仙朝会之地。

  ②华盖君:周代周灵王太子王子晋(或日王子乔、王乔)曾栖于天坛山华盖峰修身养性,道号华盖君。这里以古仙比喻作者和李白、高适上天坛山所要拜访的道人。

  ③艮(gen):八卦之一,代表山。艮岑,东北方的山峰。

  ④惨:阴暗。幺(yao)么:不长日幺,细小日么。

  ⑤眼冷:眼前的景物凄凉。

  ⑥仙赏心违:求仙的心愿未遂。

  ⑦白茅屋:修道者所住的草房。 茅:《全唐诗》校:一作"石"。

  ⑧卢老:王屋山修道的一位卢姓老者。

  ⑨悬圃:是传说中的仙境,在昆仑山顶,上通于天。沧洲:滨水的地方,常用以称道士隐居处。

  ⑩金节:道士手持的金饰的符节。 羽衣:道士穿的羽毛编织的衣服。

  (11)馀映:残影。

  (12)兕(si):雌犀十,这里指怪兽。

  (13)咨嗟:感叹。抚:追抚。

  (14)左:违背,办不到。 《全席诗》校:一作"佐"。

  (15)秘认隐文:指道家修炼的秘籍。内教:仙师传授密谛。

  (16)讨:《全唐诗》校:一作"觅"。董炼师:指董奉先,他在天宝年间修九华丹法于衡阳。炼师是对德高思精的道上的尊称。

  【评析】

  这首诗是公元744年作者与李白、高适结伴游王屋山之后,相隔25年的公元769年,在长江三峡的忆旧之作。这首诗亦可分两段。前段从开头到"青兕黄熊啼向我占了全诗的大部分篇幅,追忆的是王屋山求仙之行;最后六句为后段,抒发的是诗人"至今"求仙不悔,再寻董炼师的决心。诗的大意可译为:小有洞是道家的十大洞天之首,是天上神仙会聚的洞天福地,更是诗人梦萦魂牵的地方。然而,当年在此修炼的华盖君已经无处寻访。秋风飒飒,山冷水瘦,峰间崖畔,万籁俱寂,那仙人们炼丹的场面都成了令人悲伤的遗迹,仙人们聚会的地方辽阔空远。那落日的余晖,天边的霞光,是不是仙人们婀娜飘舞的羽衣在天际东西倏忽?暮色茫茫,松涛阵阵,涧水汤汤,就像奇异怪兽嗥叫着向人扑来,摄人心魄!仙去山空,追抚遗迹其中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唉,到什么时候才能得到修炼成仙的秘诀经文,到什么境界才能得到修炼的正果?只好远走湖湘,鼓舵举棹,去寻找董炼师了。

  这首诗所记王屋山之行具体生动,不仅记下了求仙途径的艰辛和心力交瘁的感受,还记下了王屋山炼丹场所的人去室空和诗人苍凉的心情,甚至还记下了当年为诗人一行打开炼丹室青铜锁的是一个卢姓老头一一诗人的记忆力实在令人惊叹!

  3.自居易四次游济源留诗15首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陕西渭南人,地方官、京官均任职较多,唐诗新乐府派的奠基人与领袖。白居易写济源的诗有15首。白居易的一生仕途比较通达,白居易游王屋山与李白、杜甫游王屋山写的诗在情调上是完全不同的,可以用意气风发来形容。白居易还有描写济源山水的诗,如《题济水》 《游枋口悬泉偶题石上》等。

  游枋口悬泉①,偶题石上

  唐·白居易

  济源山水好,老尹②知之久

  常日听人言,今秋入吾手。

  危蹬上悬泉,澄湾⑤转枋口。

  虚明见深底,净绿无纤垢。

  仙棹⑥浪悠扬,尘缨⑦几抖薮。

  岩寒松柏短,石古莓苔厚。

  锦坐缨高低⑧,翠屏⑨张左右。

  虽无安石⑩妓,不乏文举(11)酒。

  谈笑逐身来,管弦随事有。

  时逢杖锡客(12),或值垂纶叟(13)。

  相与澹忘归,自辰将及酉。

  公门欲返驾,溪路犹回首。

  早晚重来游,心期罢官后。

  (选白《全唐诗》)

  【注释】

  ①枋口:秦渠枋口,位于济源五龙口镇。悬泉,孔山有泉从悬崖上流下,注入沁河故称悬泉。

  ②尹:作者时任河南尹,自称老尹。

  ③孔山:位于太行山南麓的一座山,在济源五龙口镇。

  ④沁水:即沁河,发源于山西安泽,住五龙口出山前绕了个"U"字形大弯,状如龙蛇。

  ⑤澄湾:沁水至枋口出山,泻下形成水湾,澄明清澈,人称澄湾。

  ⑨仙棹:船桨。

  ⑦尘缨:尘缨,占人帽子饰以大朵缨子,以防尘上落入两眼,称为尘缨。

  ⑧锦坐:古人常设锦墩而坐,称锦坐(座)。这里的锦坐指围绕山路两旁设的石座。

  ⑨翠屏:指山上的绿包卡卣被,形如座后的屏风。

  ⑩安石:晋名相谢安。

  (11)文举:汉木文学家孔融。

  (12)杖锡客:指僧人。

  (13)垂纶叟:垂钓的老渔翁。

  【赏析】

  这是一首歌咏济源五龙口风光的五言长诗。作者先从济源山水的高知名度入篇,透露出来枋口旅游的自豪和迫不及待。继以"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走"来形容枋口的地理之胜。这一系列的铺垫之后,才着墨记述游览过程:我们从危险的台阶登上悬泉,再顺着弯曲的河流到达枋口。沁水浅处清澈见底,深处碧蓝,没有一丝杂质。我们精神抖擞,扬浆逐浪,衣裾、冠带在风中飘舞。只见崖壁上松柏青翠,岩石上苔藓绿茵。午餐时,大家依次而坐,周围遮上屏风。在这高朋满座时,虽然没有像谢安石那样有美女作陪,但像孔融那样无忧无虑地畅饮却是少不了的。大家在管弦乐奏中高谈阔论,畅怀饮宴。饭后继续游览,遇到前来一游的僧人,拄着锡杖;悠闲的老翁在水边垂钓。我们从早至晚,玩得尽兴,忘了归时,陪同来的官府的人催促我们回去,我们恋恋不舍。最后,大家相约再来游,我盼望退休之后重来。

  白居易这首诗,语言清新简练,音调爽朗,清新高远,于平淡之中见深意,表达了他对济源山水的喜爱和钟情。

  题济水

  唐·白居易

  盈科不数尺①,岸柳难通舟。胡为来自古②,列渎宗诸侯。

  兹水异乎众③,顾我知所由④。至清远外浊,有本何其修。

  朝宗未到海⑤,千里不能休。一道截中贯,肯随浊河流。

  山川自改色,湛湛澄霜秋。岂徒宅神物⑥,亦足容鰕鳅⑦。

  我思古之人,洁志为身谋。衣冠坐涂炭⑧,恶恶心忧幽。

  不但听渔父⑨,扬波自贻羞。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

  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

  (选自《怀庆府志》)

  【注释】

  ①盈科:水充满坑坎。

  ②"胡为"二句:胡为:何为,为什么。来自占:济水最早记载在战国中期以前的《尚书·禹贡》,足中国最有名气的古老河流之一。汀、河、淮、济作为中国古代独流入海的河流,并称为四渎。《周礼》说:"天子祭天卜名山人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四渎者,江、河、淮、济也。"

  ③兹:此。

  ④顾:问。

  ⑤朝宗:比喻小水流注人水。

  ⑥宅神物:传说济水中有通灵兴波的大蛟。

  ⑦鰕(xia):较大的娃娃鱼称鰕。

  ⑧坐涂炭:陷入泥沼,坠入炭火,比喻极其艰难困苦。

  ⑨渔父:《楚辞》篇名。写一渔父因见屈原憔悴困苦,劝他随波逐流,与世浮沉:而屈原则表示决不妥协。篇中表达了两种处世哲学的对立,并明显赞同屈原的立场。一般认为是后人假托屈原之名所作。

  【赏析】

  这是作者游览济水的五言长诗。先写济水之小,再提出问题:

  为什么自古以来,都把这么小的河流列入四渎祭祀?作者胸有成竹,娓娓道来:济水和其它河流确有不同,我所知道的理由是济水至清。她去大海朝宗,千里奔腾不休;黄河将她拦腰截断,她也不与浊流为伍,山川都在不断变换颜色,她却永远清澈,沽身自好。济水中有通灵性的大蛟,也能容下泥鳅之类。

  作者由水及人,抒发为人处世的哲理:古代的贤人,洁身自爱,不为自己谋取私利,他们就是陷入泥沼,跌入炭火之中,也不愿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济水就像屈原一样处世,济水不论什么时候,都不愿兴风作浪,为害人民。她从古至今,矢志不渝地追求一个"清"字,这么高洁的品德,谁能相比?只有清清的济水,万古悠悠地流淌!

  作者借景抒情,以物喻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高雅,清新高远,表达出自己清正做人,出污泥而不染的人生信念。

  闲题家池,寄王屋张道士①

  唐·白居易

  有石白磷磷②,有水清潺潺。有叟头似雪,婆娑乎其间③。

  进不趋要路,退不入深山。深山太濩落④,要路多险艰。

  不如家池上,乐逸无忧患。有食适吾口,有酒酡吾颜⑤。

  恍惚游醉乡,希夷造玄关⑥。五千言下悟⑦,十二年来闲。

  言者我不顾,贵者我不攀。唯有天坛子⑧,时来一往还。

  (选自《全唐诗》春四百五十九)

  【注释】

  ①此诗作于开成五年(公元840年)。王屋张道士:王屋山道士张抱元。

  ②磷磷:水中石子明净的样子。

  ③婆娑:悠闲自在的样子。

  ④灌(huo)落:空荡荡,萧条冷落的样子。

  ⑤酡(tuo):饮酒后脸色红涧的醉容。

  ⑥希夷:指虚寂玄妙。玄关:人道的法门。 《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⑦"五千"句:指老子的《道德经》。

  ⑧天坛予:指在王屋山天坛峰修道的张抱元。

  【赏析】

  这是作者晚年在家中寄给王屋山道士张抱元的诗,表述了自己的志气、节操和友谊。作者首先从王屋山的隐居环境说起:王屋山小溪流淌,水中的石头清晰可见;山中的老人满头白发,悠闲自在地生活。然后笔锋一转,说起了自己并不向往去山中隐居:我在官场并不是非要当大官,但也不愿去深山隐居;官场险恶,但隐居深山又太冷清,都不如我在家里闲居,乐得逍遥自在,无忧无虑;你看,我有可口的饭菜,又小酒天天醉,喝得晕乎乎的,恍惚之中我就像进入了你们道家的法门;这十二年来,我仔细地阅读了老子李耳的《道德经》,对你们道家的理论有所了解。最后作者亮明了自己的交友观和与张抱元的友谊:我不会去傍大款,也不去巴结权贵,只有你这个天坛山的道士,我们时常来往,友情常在。

  这大概是作者对张抱元邀请自己去王屋山隐居修道的答复,清楚地表明了作者既信道,又不痴迷于道教的宗教观,既谢绝了邀请,又重申了友谊,表现了作者乐观而又现实的人生态度。

  4.韩愈诗咏济源题材广泛针砭时弊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号昌黎,又称韩文公,祖籍河北昌黎,河南河阳(今焦作孟州市)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尊崇儒学,反对佞佛,是唐代著名的"反佛勇士",同时又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可以说韩愈的散文多体现儒家的入世精神,而诗歌则受到道教的深刻濡染。韩愈是孟州人,又曾任河南令,吟咏济源的诗作较多,题材广泛,针砭时弊,颇具文学和社会价值。

  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①

  唐·韩愈

  昔寻李愿向盘谷,正见高崖巨壁争开张。

  是时新晴天井溢,谁把长剑倚太行。

  冲风②吹破落天外,飞雨白日洒洛阳③。

  东蹈燕川④食旷野,有馈木蕨芽满筐。

  马头溪⑤深不可厉⑥,借车载过水入箱⑦。

  平沙绿浪榜枋口,雁鸭飞起穿垂杨。

  穷探极览颇恣横,物外日月本不忙。

  归来辛苦欲谁为,坐令再往之计堕眇芒。

  闭门长安三日雪,推书扑笔⑧歌慨慷。

  旁无壮士遣属和⑨,远忆卢老诗颠狂。

  开缄忽睹送归作,字向纸上皆轩昂。

  又知李侯竞不顾,方冬独入崔嵬藏。

  我今进退几时决,十年蠢蠢随朝行。

  蒙请官供不报答,何异雀鼠偷太仓。

  行抽手版付丞相,不待弹劾还耕桑。

  (选自《全唐诗》)

  【注释】

  ①卢郎中:卢汀,宁云大,时任虞部司门库部郎曹。盘谷子,即李愿。

  ②冲风:即大风。

  ③洛阳:太行山又名洛阳山,或作阳济山,传说为日落之处。

  ④燕川:盘谷南的一条河谷地带,占称燕川。

  ⑤马头溪:水名,流经盘谷东侧,入蟒河。

  ⑥厉:涉,渡。

  ⑦箱:通厢,指车厢。

  ⑧扑笔:掷笔,把笔拍放于桌上。

  ⑨壮士遣属和:壮士,语言豪壮之士。属和,对别人诗作的唱和。

  【赏析】

  这是韩愈和卢云夫《送盘谷子》的酬唱之作。诗人先写盘谷景色和淳朴民情:太行高崖,巨壁拔地争雄。雨过新晴,瀑布长剑倚天。一阵狂风吹过,飞瀑流水顿化飞雨,洒向山川万物,好一派山水美景。旷野山民,虽无富资,却有鲜嫩野菜可食。不便之处,惟有溪水阻隔,深不可渡。乘车而过,也难免水入车厢。乘船前往枋口,两岸平沙绿浪,雁鸭穿杨。穷探极览这天地造化之美景,真让人心旷神怡。游至兴尽,忽然想起,平日里冗事缠身,究竟是为了什么?不由让人黯然神伤。

  接下来,诗人叙述写诗的因由,兼及好友卢云夫情况,并想到李愿,又联系自己,抒发十年无成的感慨:京城生活,令人窒息,每每忆起诗中朋友,往往慷慨以歌。日前收到卢老寄诗,方知李愿因仕途不顺,已隐退盘谷。睹书思友,愈加感怀。十年官场奔波,至今碌碌无为,如此拿着俸禄却不能报效国家,与鼠雀偷仓何异!真不如早日退官辞朝,归田农桑。

  韩愈的这首诗是以和诗的方式,赞美盘谷的景色民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和卢汀、李愿之间的友情。

  谁氏子①

  唐·韩愈

  吕灵,河南人。元和中,弃其妻,著道士服,谢母目:"当学仙王屋山。"去数月,复出见河南少尹李素。素立之府门,使吏卒脱道士服,给冠带,送还其母。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②。

  或云欲学吹风笙③,所慕灵妃媲萧史④。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⑤。

  圣君贤相安可欺,干死穷山竞何俟⑥。

  呜呼余心诚岂弟⑦,愿往教诲完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⑧。

  (选自《全唐诗》卷三百四十)

  【注释】

  ①题下注语出自韩愈《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铭》。李素于元和六年(公元811年)三月任河南府少尹,元和七年二月卒,此诗当作于这之间。

  ②还家:回娘家。穿:经过。

  ③吹风笙:仙人王子乔好吹笙作凤凰鸣。

  ④灵妃:仙女。媲:配。萧史:也作箫史。《神仙传》载:萧史是秦穆公时的仙人。秦穆公的女儿弄玉(也称秦娥)喜欢萧史,秦穆公就将弄玉嫁给萧史,还修了座凤台。夫妻二人住在上面,萧史教弄玉吹箫作风声。一天,夫妻二人随凤凰飞去。

  ⑤知者:智者。

  ⑥干死:徒然而死,白白地死。俟(si):等待。

  ⑦岂弟:同"恺悌",同情、哀怜的意思。

  ⑧送似:送给,送与。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长诗。作者记述了一个年轻人抛下新婚的妻子和年迈的老母,到王屋山中学道。数月后,这个青年来拜访河南少尹李素,李素命部下脱去他的道服,给他换上衣服,送交他家中的老母。时任职方员外郎的作者以此事为例,对这类想通过学道进入仕途的年轻人进行了劝说。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代的一种社会风尚。初唐时,皇帝崇尚道教,许多年轻人都把入道作为一个进入官场的跳板;尤其王屋山道士更是和朝廷、百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到王屋山学道,更是最佳的捷径。李商隐、岑参、魏万都是如此。但到了中唐之后,这种跳板的作用日渐减弱,而有的年轻人仍幻想走这一条仕进之路,到王屋山学道,"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就是指这种在历史上被称为"终南捷径"的现象;或者是迷信有关道教的神话传说,幻想成仙,幻想长生不老,也到王屋山修道,也就是韩愈在诗中说的"或云欲学吹风笙,所慕灵妃媲萧史"。韩愈在诗中劝告说:"修道成仙的传说虽然不少,但聪明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圣明的皇帝和贤良的宰相是那么好欺骗的吗?你在山中等待朝廷发现你,征召你,是徒劳无益,白白地在山中等死。"韩愈不但敢于揭穿真相,更是殷殷劝说:哎呀,我为这些年轻人感到可惜呀。我愿意亲自去向他们说明真相,使他们迷途知返。今天我用这个年轻人来举例,也是树立一个反面教材,警示大家,不要再像他那样,现在迷途知返,仍然不晚啊!你们谁家还有亲友是这类人,你们关心他的话,就把我的这首诗抄送给他。

  韩愈的诗多反映时事,写中下层人民的遭遇,都很有特色。作者从一件小事入手,用诗歌揭露一种社会现象并进行规劝,格调高雅,情意绵长,对世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现了作者的善良、真诚、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可以从中感悟到作者爱民忧民的肺腑之情。

  题西白涧

  唐·韩愈

  太行之下清且浅,一水盘桓纡山转①。

  千峰万壑不可数,异花幽草几曾见。

  波中白石隐出明,风翻不动浮云轻。

  翠峦玉女下双鹤②,笑倚秋练开新晴③。

  又疑武陵溪上源④,桃花溪尽空潺湲⑤。

  幽泉问复逗岩侧,喷珠漱玉相交喧。

  群猿见之走绝壁,缘峰虚睇弗劳力⑥。

  鸣禽面面背人飞,为是从来不相识。

  杖藜因贪仰面看⑦,碍石牵萝错移屐⑧。

  路穷曲屈疑欲回,迤逦屏开一重碧⑨。

  残樽遇坐酒即倾.旋摘山果都无名。

  题诗且欲尽佳句,触歌翻咏仙难成。

  天门幽深十里西,无奈落日催人归。

  谁能可属天宫事,为我乞求须臾期。

  上天无梯日不顾,牢落归来坛未暮⑩。

  闭门下马一衾寒,梦想魂驰在何处(11)。

  (选自《怀庆府志》)

  【注释】

  ①纡(yu):弯曲。

  ②玉女:仙女。

  ③秋练:白色的熟绢。这里比喻瀑布。

  ④武陵溪:即武陵源,在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北段。为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包括张家界森林公园和索溪峪、天子山风景区。景区内山奇水秀,干峰万壑,森林茂密,风景佳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⑤潺湲:流水不绝的样子。

  ⑥睇(di):斜视。

  ⑦藜:一种草名,老杆可作拐杖。

  ⑧屐(ji.):木头底子做成的鞋。

  ⑨迤逦(yi li):曲折连绵而迂回。

  ⑩牢落:野兽奔走的样子。

  (11)衾(qin):被子。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纪游长诗。作者从济源克井白涧沿蟒河逆流而上游览,见这太行山之下有一条河流在山谷问盘旋缭绕,水不大,但很清澈,水下白色的石头清晰可见。周围的峦海有千峰万壑,好多奇花异草都不曾见到过。雨过天晴,天上的浮云似乎不再飘动,仙女乘着双鹤降落在青翠的峰峦上,峰峦上的瀑布飞流直下。山泉在岩石旁喷涌而出,飞珠溅玉,水声喧哗,汇成桃花溪潺潺流淌。一群群的猿猴在绝壁上攀援跳跃,身手敏捷,一点也不费力,有时还停下来,斜视着游人。各种小鸟鸣唱着,在山谷中飞翔。作者沉醉在如此美景中,直疑到了武陵源。这么新奇的景色,作者是第一次领略,拄着拐杖仰面贪看景色,再艰难地绕过路边的怪石和缠绕的藤萝,一步一步地登攀。前边好像没有路了,作者就想返回,却不想转过山崖,又是一座山峰在眼前,走累了,饿了,他们坐在山石上饮酒,再摘来不知名的山果佐酒,游兴,酒兴,触动诗兴,他们咏尽佳句也难描述如此美景,穿过天门,走了十里幽谷,更有好景在前面。可是,太阳西坠,催促他们返回去,作者贪恋游览,不禁仰面问天:"谁能管住天宫的事,让太阳迟落一会,再给我一点时间,让我把这美景游完?"他想再往上攀登,但太阳不给他时间,只能急急忙忙地返回来。回到住地,下马关门,倒头便睡,虽说被中寒冷,但作者仍魂牵梦萦着西白涧的美景。

  这首纪游诗娓娓而谈,写景、纪游、抒情,交替使用,相互穿插,描述出一幅诗情画意,把清新高远的诗意推到极致。

  5.岑参曾寓居济源

  岑参(715~770年),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县)人,唐代边塞诗人的代表人物。天宝三年(744年)进士,官至嘉州刺史。早岁孤贫,20岁后漫游河朔,期间曾在王屋山青萝河(发源于王屋镇石匣、谭庄村,流经大峪镇东沟、乱石村,汇入小浪底水库大峪湾)居住了一段时间,他的住处名叫岑参青萝斋。

  送胡象落第归王屋别业①

  唐·岑参

  看君尚少年,不第莫凄然。

  可即疲献赋②,山村归种田。

  野花迎短褐③,河柳拂长鞭。

  置酒聊相送,青门④一醉眠。

  (选自《全唐诗》)

  【注释】

  ① 胡象:唐代进士。别业:别墅。

  ② 献赋:唐代有进献文章拜官的先例。疲献赋:就是倦于求仕进。

  ③ 短褐:贫贱者所穿的粗麻布短褂。

  ④ 青门:借指长安东门,又称霸城门,因门色青,故名。

  【赏析】

  这是诗人送别落榜青年胡象返回王屋山别墅时所写的诗。作者首先鼓励他别气馁:你还年少,这次不中榜不必悲悲切切。今天回山村种田,还有机会可以进献文章,求得仕进。王屋山欢迎你的回归,野花欢迎你,连河边的柳树也等你回去。今天在长安东门置酒送别,我们何不像过去一样,来个一醉方休。

  作者为一个落第青年返乡送行,语气亲切,鼓励开导。诗意中透露出不同寻常的友谊和期盼,托物寓意,托物寄情,情真意切,意境含蓄。果然,胡象后来终于中了进士。

  6.刘禹锡登天坛山遇雨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圆以赋之

  唐·刘禹锡

  清晨登天坛,半路逢阴晦。

  疾行穿雨过,却立视云背。

  白日照其上,风雷走于内。

  混漾①雪海翻,槎②牙玉山碎。

  蛟龙露髻鬣③,神鬼含变态。

  万状互生灭,百音以繁会。

  俯观群动静,始觉天宇大。

  山顶自晶明,人间已霶霈④。

  豁然重昏敛,涣若舂冰溃。

  反照入松门,瀑流飞缟带。

  遥光泛物色,余韵吟天籁。

  洞府撞仙钟,村墟起夕霭。

  却见山下侣.已知迷世代。

  问我何处来,我来云雨外。

  (选自《全唐诗》)

  【注释】

  ① 滉漾:水深广的样子。

  ② 槎(cha)牙:错落不齐。

  ③ 髫(qi)鬣(1ie):鱼、龙的背鳍。

  ④ 霶霈(pang pei):大雨。

  【评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闲居洛阳时期,游览王屋天坛山遇雨有感而发,又借听友人述说而写下的。清晨登天坛山,半路上阴云密布,暴雨骤降。快步奔走穿过雨区,登上山峰,回首而望,只见阳光照耀在翻滚的云海之上,风雷仍在云内滚动。云海茫茫,如雪浪滔滔,似蛟龙背鳍显露水面,又像鬼神变化多端。瞬息万变之气象,隆隆作响之雷声,就像繁盛的聚会,热闹非凡。倏忽问,昏暗的云层像春天的流冰一样溃散了,几缕阳光映照松林,几条瀑布如白色的绸带飘忽山前。经历暴风雨的洗礼,山间的万物尘埃尽洗,清新朗润。徐徐的风,飞溅的瀑,崖畔的阵阵松涛,这大自然的动与静啊,真正使人觉得宇宙原来是如此的奇妙,令人敬畏,令人陶醉。耳畔传来寺院的晚钟,袅袅的暮霭,从山下村舍间升起。再看那些阡陌行人,恍若隔世,若问我从什么地方走来?我来自云雨之外!

  这首诗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像一篇优美的散文,详细描述了游人在天坛山遇雨的过程,从云中到云上,居高临下地目睹了山间下的雷阵雨,真是一次奇特的经历,从中揭示了王屋山变幻莫测的天气。

  7.孟郊陶醉于济源春天的美景

  孟郊(751~814年),唐代诗人,字东野,唐代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先世居洛阳。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没有一首律诗。他作诗的态度极为严谨,往往苦思力锤,如《游子吟》。孟郊时常以作诗为乐,作不出诗则不出门,故有"诗囚"之称,曾因此被罚半俸。人们曾把孟郊与韩愈并称"韩孟诗派",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济源春

  唐·孟郊

  太行横偃脊,百里芳崔巍①。

  济滨②花异颜,枋口云如裁。

  新画彩色湿,上界光影来。

  深红缕草木,浅碧珩溯洄③。

  千家门前饮,一道传禊④杯。

  玉鳞吞金钩,仙璇⑤琉璃开。

  朴童茂言语,善俗无惊猜。

  狂吹寝恒宴,晓清梦先回。

  治生鲜惰夫,积学多深材。

  再游讵癫戆⑥,一洗惊尘埃。

  (选自《全唐诗》)

  【注释】

  ①芳崔巍:长满花草的高山。

  ②济滨:济水之滨。

  ⑨珩(heng)溯洞:遇到坝的阻拦,逆流的水像一办浅碧色的佩玉。

  ④禊(xi):指古代十备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一科清除不祥的祭祀。

  ⑤仙璇:指仙境。

  ⑤ 讵(ju)癫戆(zhuang):岂是因为疯狂愚蠢。讵:难道。戆:愚鲁昏昧。

  【评析】

  作者晚年在济源居住过一段时间,这首诗描写了唐代济源春天的山水风光和风俗民情。诗意是:太行山横亘千里,在这个百里小县的高山上长满花草,芬芳幽香济水之滨的鲜花格外艳丽,沁河枋口的白云如精心剪裁。在阳光的照耀下,这秀丽河山如诗如画。新萌的草木上镶嵌着一缕缕深红,碧绿的沁水在枋口大坝前打着漩涡,像一方浅绿色的佩玉镶嵌在沁河出山处。沿引沁灌渠而住的千家万户都在门前的渠水里洗濯,都在水面上传杯饮宴,流觞歌舞;有人临渠垂钓,从水中钓起一条金鲤,平静的水面被扰动,泛起一片涟漪;儿童咿呀学语,乡风淳朴得令人惊讶人们尽情地吹奏乐器,载歌载舞,直至很晚才去安寝,可天刚拂晓,他们就起来了又开始新的欢庆。在这块热土上生息的人们,勤劳朴实,勤奋好学,有许多学问高深的人才。我很想再来这儿游玩,并不是我疯狂愚蠢,而是这淳美的乡风民俗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在这儿可以洗去尘埃,净化心灵。

  这首诗先是描述济源秀丽的山河风光,简明扼要,抓住了高山、秀水、奇花异草的特色。接着描绘济源三月问的风情民俗,勾勒出一幅欢腾喜庆、淳朴勤劳的沁水风光。最后用自己想再来接受感染,洗涤灵魂的强烈愿望,把诗意推向高潮。全诗音调爽朗,色调明快,清新高远,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8.张籍对王屋山充满向往

  张籍(约767~约830年),字文昌,唐代诗人,祖籍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贞元十五年(799)进士,任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世称张水部、张司业。与韩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

  胡山人归王屋,因有赠①

  唐·张籍

  转转无成到白头②,人间举眼尽堪愁。

  此生已是蹉跎去③,每事应从卤莽休④。

  虽作闲官少拘束,难逢胜景可淹留。

  君归与访移家处⑤,若个峰头最较幽⑥

  (选自《全唐诗》卷三百八十五)

  【注释】

  ①山人:隐士。

  ②转转:转来转去,循环变化。

  ③蹉跎:失意,虚度年华。

  ④应:《全唐诗》校:一作"终"。卤莽:粗疏,草率。

  ⑤与访:为我寻访。

  ⑥ 若个:那个。

  【赏析】

  作者送类似李愿式的人物归王屋山隐居,临别之际,殷切嘱语,表现出关切的厚意。特别是诗的最后,嘱托他归隐后为作者在王屋山寻找合适的地方,挑选最幽静的山峰,好让自己也把家搬过去。此诗不事藻饰,不假雕琢,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婉深挚之友情。

  9.卢仝七碗茶歌美名扬

  卢仝(795~835年),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生于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村),号玉川子。"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虽出身名门望族,家境却十分贫寒,少时隐居少室山,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朝廷闻知卢仝的才学,曾两次征他为谏议大夫(官位五品),但他憎恶朝廷宦官专权,鄙视官场龌龊,都未应命而谢绝。正如他《冬日》诗中所日"上不识天子,下不识王侯。"。卢仝曾作一千六百余言的《月蚀诗》讥讽当朝权宦,此诗虽得韩愈称许,却也因而得罪了权宦,酿成日后不幸的后果。唐文宗"甘露之变"时,宦官仇士良诛杀文武百官,株连者达千人以上,当时卢仝留宿宰相王涯家,与王同时遇难,年仅40岁。韩愈尤喜爱卢仝的才学和狷介高洁的节操,在任河南令时对卢仝时有接济。因此,卢仝一生与韩愈、张籍、孟郊、贾岛交往较多,成为唐代韩孟诗派的重要人物。遗有《玉川子诗集》传世。卢仝好饮茶,写下咏茶名篇《七碗茶歌》,被称为"茶仙"。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名《七碗茶歌》)

  唐·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茅。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龙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

  【赏析】

  卢仝好饮茶,有"茶痴"之号。邑有卢仝煮茶泉。在中国历代咏茶诗中,知名度最高的首推唐代诗人卢仝的咏茶名篇一一《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名《七碗茶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他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全诗共262字(不含标点),诗人直抒胸臆,一气呵成,尽情抒发了对茶的热爱与赞美。

  这首诗由三部分构成。开头写孟谏议派人送来至精至好的新茶,本该是天子、王公才有的享受,如何竟到了山野人家,大有受宠若惊之感。中间叙述诗人反关柴门、自煎自饮的情景和饮茶的感受。一连吃了七碗,吃到第七碗时,觉得两腋生清风,飘飘欲仙。最后,忽然笔锋一转,为苍生请命,希望养尊处优的居上位者,在享受这至精至好的茶叶时,要知道它是茶农冒着生命危险,攀悬崖峭壁采摘而来。可知卢仝写这首诗的本意,并不仅仅在夸说茶的神功奇效,其背后蕴含了诗人对茶农们的深刻同情。

  在唐代灿若群星的诗人中,卢仝的诗名极为普通,但这首《七碗茶歌》独领风骚,堪称绝唱。它优美空灵,给读者以无穷想象,广为传诵,历久不衰,己被译成多种文字走向世界。可以这样说:哪里流行茶饮,哪里就有《七碗茶歌》的传播。陆羽写下了天下第一部《茶经》而被誉为"茶圣",卢仝则因营造出品茶的高雅意境而被称为"茶仙"。如果说陆羽的《茶经》创立了中国茶道,那么卢仝的《七碗茶歌》则发展了中国茶道,为茶文化的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七碗茶歌》把茶道的精髓用诗的语言阐述得出神入化,淋漓尽致,从而开拓了品茶的意境,并且概括了茶人品茶时由物质享受到精神享受的升华过程。

  卢仝之前,以茶作为吟咏对象已经成为文人墨客附庸风雅、表现个人情趣的一大嗜好,咏茶之作比比皆是,但大多注重的是泡茶和品茶的过程,卢仝的《饮茶歌》不仅以神逸的笔墨,描写了饮茶的好处,为世人称奇,后人更为看重的,是卢仝《七碗茶歌》中流露出的忧国忧民情怀。唐时上至天子,下至普通百姓,无不以饮茶为雅事。同时诞生了一年一度的贡茶制度,给老百姓带来了无尽的苦楚。《七碗茶歌》第三部分以一句"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把矛头直指天子,抨击了贡茶市制度的弊端。"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当天子杯中的氤氲之气成为茶农的血汗和叹息时,卢仝质问那些统治者怎么能体会到天下百姓生活的艰辛?最后两句"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是对孟谏议的诘问:盂兄啊孟兄!你身为谏议大夫,天下百姓的这等苦难何时才到尽头?一首《七碗茶歌》,道出了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情怀,这也是《七碗茶歌》另一艺术魅力之所在。

  卢仝对七碗茶的咏叹,在后世茶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被历代文人雅士广为引用、化用。当年魏文帝曹丕曾做诗:"与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服之四五日,身体生羽翼。"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却做诗言道:"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魏文帝的仙药算什么?卢仝的七碗茶才更爽。可见苏东坡对卢仝茶诗的仰慕与推崇。如同很多酒肆把"太白遗风"的招牌挂在门口一样,很多老茶店和老茶馆的招牌上也有四个大字:"陆卢遗风",将"茶圣"陆羽和"茶仙"卢仝尊为行业之祖。这首《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

  "茶仙"遗德救乡亲。据传,1941年前后,凶残的日寇在敌后根据地大扫荡,一次扫荡到了卢仝故里,乡亲们眼看就要大祸临头。但令他们惊讶的是,当日寇在村口一块石碑前驻足观看片刻后,便调头返回了。事后,乡亲们才知道,是卢仝的遗德使他们免遭一劫。原来这块石碑正面刻着"卢仝故里",背面刻着《七碗茶歌》。据说卢仝在日本被奉为煎茶道祖师爷,在祖师爷故里,这些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刽子手,还算有点良心发现,动了恻隐之心,使卢仝故里的乡亲侥幸逃过一劫。

  山中①

  唐·卢仝

  饥拾松花渴饮泉,偶从山后到山前。

  阳坡软草厚如织,困与鹿麛相伴眠②。

  (选自《全唐诗》卷三百八十九)

  【注释】

  ① 一作卢纶诗,题《山中一绝》。

  ② 麛(mi):幼鹿。

  【赏析】

  作者描绘了一幅山野生活小卷:一个人在山野悠闲自在,从山后到山前,渴了饮山泉,饥了采松果。山前的阳坡长满了草,厚厚的,软软的,他乏困了,和幼鹿一块躺在草地上,香甜地进入梦乡。

  全诗文字凝练,词语平淡无奇,寥寥数语勾勒了一幅美好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山野情趣,表达了作者喜爱山野,渴望闲情逸致的思想感情。

  将归山招冰僧①

  唐·卢仝

  买得一片田,济源花洞前②。

  千里石壁坼,一条流泌泉③。

  青松盘樛枝④,森森上插青冥天。

  枝上有口猿,宿处近鹤巢⑤,清唳孤吟声相交。

  月轮下射空洞响,丝篁成韵风萧萧⑥。

  我心尘外心,爱此尘外物。

  欲结尘外交,苦无尘外骨。

  泌泉有冰公,心静见真佛。

  可结尘外交,占此松与月。

  (选自《全唐诗》卷三百八十九)

  【注释】

  ①山:按诗意,应指济源的王屋山。 冰僧:陶敏《全唐诗人名考证》认为是指无锡慧山寺僧人冰若。

  ②花洞:藏花洞。 《怀庆府志》载:"在阳台宫前,下有泉水,四时异色。相传昔人汲水,见其中莲花出焉。"

  ③泌(bi)泉:涓涓的泉水。 泌:泉水涓涓流淌的样子。

  ④樱(jiu)枝:向下弯曲的树枝。

  ⑤"枝上"二句:"猿"字前空一字。

  ⑥ 丝篁(huang):管弦乐器。 篁:竹制的乐器。

  【赏析】

  这是一首杂诗。诗意就如标题一样:我将回到王屋山去,邀请冰僧也前去。我在济源的花洞前买有一块田地,置有一份产业。那里有高山,一条溪水潺潺流淌;那里长满青松的山峰直插云天,山林里有猿猴,我住的地方邻近鹤巢。清静的夜晚,鹤鸣声和我的吟诵声交汇在一起。月光照射在山洞里,松涛萧萧,像美妙的管弦乐曲。我的心在尘世之外,我爱这清静的尘外世界。冰僧是尘外之人,我想结交你,但我还未修成尘外之人。我邀请你到我的故乡去,和我结成尘外之交。那里只有松和月,你到了那里,你就是真佛,我的心就清静了。

  作者在这里表达了与猿鹤同处、与松月共眠的尘外之追求,想远离俗尘,不为物累,凝然守心,逍遥自在。这是作者屡受挫折,对现实失去信心,对理想感到幻灭,也只能在宗教世界中寻求心灵的安慰与精神的解脱。这种思想在中唐时期很有代表性。

  作者写景抒情,寄情于景,诗风幽冷,别具境界。尤其是他在抒怀时,连续使用了五个"尘外",排比式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这种排比,也增强了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10.李商隐学道玉阳山作诗寄相思

  李商隐(812~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著名诗人。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他本为牛党弟子,又做了李家女婿,两党各指责其不忠不义,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只活了46岁便抑郁而终。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最为杰出的诗人,继盛唐"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后,他和杜牧并称为晚唐"小李杜"。李商隐对于诗歌的贡献,特别在于他所独创的"无题诗"。这些无题诗音调谐美,深情绵邈,含蓄隐涩,且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隐的诗作2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38首)、王维(29首)、李白(27首),居第四位,从中可以看出李商隐诗的巨大影响力。

  无题①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②,蜡炬③成灰泪始干④。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⑤此去无多路,青鸟⑥殷勤⑦为探看⑧。

  (选自《李义山诗集》)

  【注释】

  ①无题: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与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

  ②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有相思之意,"丝方尽"指春蚕直到死才会停止吐丝,此处喻意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③蜡炬:蜡烛。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油称烛洞。

  ④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汕,这里取双天义,指相思的眼泪。

  ⑤蓬山:指海上仙山蓬莱山。此指想念对象的住处。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也指代自己日夜思念的心上人。

  ⑥青鸟:传说中曲王母的使者,有意为情人传递消息。

  ⑦殷勤:情深意厚。

  ⑧探看:探望的意思。

  【韵译】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赏析】

  在唐时,由于唐朝皇室崇尚道教,出现了唐人争相学道的现象。唐人学道很多是以走"终南捷径"为最终目的,通过学道,接触上层人士,希冀有人推荐,进入仕途,这和通过科举考试当官是一样的。李商隐第一次应举不第,奉母命到玉阳山学道,就是受这种社会风尚的影响,希望找到一条仕进的捷径。其问与玉阳山灵都观女道士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据考,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这首《无题》诗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世间种种苦痛,常缘于欲而不得;明知欲而不得,却又更加执著地去追觅。爱情、事业乃至整个人生,都因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的悲壮,而倍受世人感叹、景仰。屈子日:"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何等的悲壮激越!如果这样的意思,由一个娇弱的女子说出,会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李商隐的这首《无题》就作出了成功的尝试,缠绵语而道悲壮情,悲绝千古,美撼人心。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构思新颖巧妙,想象细致入微,语言生动形象,意境优美动人,情思深沉绵邈。

  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这首诗记叙的应是两人在春末的一次短暂相见后即又离别的景况,这从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可以知道。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东风"即春风,隐指季节;紧随着用"百花残"点出时令,是为春暮。在这样的时节,两个相爱的人儿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却又不得不面临着分离。相见本已是万分"难得",而离别就更为"难舍"。按一般而言,诗歌是先写景,后抒情;在这里,作者却是先述离情,再描悲景,更衬出诗人处于"两难之境"的伤悲心情。"难"之一字,是为全篇的诗眼。

  紧接着,作者在颔联连设两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个意象的出现,极为熨帖。"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儿女至情。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爱情的千古名句。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早晨对镜梳妆的时候,担心因饱受思念之苦而愁白了头发;夜晚对月低吟的时候,害怕不能表达出那一份思念而倍觉月光的清寒。对"镜",是顾影自怜;对"月",则是形只影单;再加上一"晓"一"夜"的时间点示,写尽了朝思暮想的思念之情,并使因受相思之苦而坐卧不安的恋人形象跃然纸上。

  末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带有梦幻般的神话色彩。"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一一玉阳山西山灵都观,是很恰切的。"青鸟",是神话中给王母娘娘当信使的神鸟。当时,诗人处于玉阳山东山,虽与恋人同处一山,距离不算遥远,但因为他们的爱情不能见容于社会,所以会遭遇到种种的波折和阻碍。句中的"无多路",可作"没有多远的路"或"没有别的什么路"来理解,但无论是哪一种解释,诗人却都只能寄希望于"青鸟"来探听消息,可见他们的相见是多么的难!以此回扣"相见时难",也更进一步突显出"别亦难",这样就使得全诗首尾圆合、浑然一体了。

  11.姚合秋夜月中登天坛山

  姚合(779~846年),字大凝,陕州(今河南陕县)人,祖籍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官至秘书少监,唐代著名诗人。

  秋夜月中登天坛①

  唐·姚合

  秋蟾流异彩②,斋洁上坛行。

  天近星辰大,山深世界清。

  仙飙石上起,海日夜中明③。

  何计长来此,闲眠过一生。

  (选自《全唐诗》卷五百)

  【注释】

  ①天坛:天坛山。

  ②秋蟾:秋天的月亮。

  ③"海日":相传在人坛山能夜见海日。

  【赏析】

  这是一首五律诗。秋天的夜晚,月光皎洁,作者斋戒净身,登上天坛山。到这王屋山绝顶,好像离天近了,星辰也显得大了许多,世界也清净得很。山风呼呼,天坛海日景观在半夜看得分明。如此好的地方,怎么才能来此闲适地度过一生呢?由景入情,尾联一句发问,画龙点睛地表达了自己对天坛山的向往和钟情。

  12.杜光庭咏颂天坛山

  杜光庭(850~933年),唐末五代道士,道教学者,字圣宾,号东瀛子,缙云(今属浙江)人。唐懿宗时,考进士未中,入天台山修道。后随唐僖宗入蜀。后来追随前蜀王建,官至户部侍郎,赐号传真天师。晚年辞官隐居四川青城山。一生著作颇多,有《道德真经广圣义》 《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 《青城山记》等。古代著名传奇小说《虬髯客传》相传系他所作。

  题天坛

  唐·杜光庭

  壁立三千仞,坛高接尾箕①。

  顶藏青玉髓②,腰隐紫金芝③。

  月挂虚皇殿④,云封太乙池⑤。

  洞天人迹少⑥,鹤宿万年枝。

  (选自《怀庆府志》)

  【注释】

  ① 尾箕:两个星宿名,尾宿和箕宿的并称。

  ② 青玉:喻青翠的植物。这里指翠柏。

  ③ 紫金芝:芝草。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仙药。

  ④ 虚皇殿:敬奉道教虚皇神的宫殿。

  ⑤ 太乙池:天坛峰上的一个泉池。太乙,道教术数的一种。

  ⑥ 洞天:道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王屋山是三十六洞天之首。

  【赏析】

  这是一首五律诗。首联写天坛山之高峻,陡峭壁立三千仞,可以挨着天上的星宿了。颔联写天坛山的植被,绝顶有青松翠柏,山腰有灵芝仙草。颈联写天坛山的名胜,山顶的宫殿挂在了月亮上,太乙池被云彩盖住了。尾联写天坛山的神圣,道教洞天少人迹,仙鹤栖息在万年古树上。

  这首诗极写天坛山之高峻、神秘、神圣、清静。对仗工整,词意清丽。

  13.荆浩善作画能诗文

  荆浩,中国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约生于唐朝末年(唐大中四至十年850~856年),约卒于五代后唐(923~936)年问,字浩然,五代后梁济源(今济源市五龙口镇)人。避乱隐居太行山洪谷中,每天在山中写生。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磨砺,荆浩成为一代山水画大师。传世至今的作品只有5幅,最著名的是《匡庐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山水图答大愚①

  唐·荆浩

  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②。

  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

  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

  禅房时一展③,兼称苦空情④。

  (选自《全唐诗》卷七百二十七)

  【注释】

  ① 大愚:五代时邺都(今河北省临漳)青莲寺僧人,与作者过从甚密,曾以诗向荆浩求画。荆沽作画相赠,并以此诗答之。

  ② 次第:依次。

  ③ 禅房:佛徒习静之所。泛指寺院。

  ④ 称:适介,相宜。 苦空情:清苦寂寞的佛家牛活。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大愚求画时写了一首诗,作者画成之时,随画回赠一首诗:我随心所欲地挥洒笔墨,在宣纸上形成了山峰的层层叠叠,浓淡分明。我用细细的笔锋画冬天瘦削的树木,用淡墨涂抹轻轻的云霞,瀑布流泄画得细窄,山涧水潭波平如镜。你在寺院中时常欣赏此画,能给你清苦寂寞的佛家生活增添一点乐趣。这首诗文字凝练,音调爽朗,格调高雅,清新高远。

  荆浩博通经史,能诗善文,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贡献尤其巨大。他将"水晕墨章"的画法进一步加以发展,使之趋向成熟,开创出以描写大山大水为特点的北方山水画派,气势雄伟,风格峻拔。荆浩生活在唐末五代的乱世,隐居深山,潜心绘画,终于有所成就。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显然对自己这幅水墨淋漓的作品相当满意,同时也反映出他退隐后的心境----"苦空情"。这正是他厌恶乱世的情怀。

  从作者和大愚的相互赠答诗中,可以看出他们不同寻常的关系和二人对中国山水画的痴情。二人的唱酬响应,实质上是对中国画技法的交流与探讨,在中国的诗坛和画坛都是不可多得的。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相关热词搜索:济源 济源市 济源历史

上一篇:有关济源的古诗词全纪录(一):诗经中的济水
下一篇:有关济源的古诗词全纪录(五):宋词中的济源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