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源历史 > 正文

济源市有哪些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名胜古迹大全
2019-06-15 10:55:02   来源:   本站编辑:lipeng 评论:0 点击:

【栗树沟遗址】 位于济源县西南15公里,坡头乡栗树沟村周围。面积3万平方米,文层深3~5米,采集的文物有彩陶器、石球、鹿角槌、背水壶等,属仰韶文化遗存。
  【栗树沟遗址】 位于济源县西南15公里,坡头乡栗树沟村周围。面积3万平方米,文层深3~5米,采集的文物有彩陶器、石球、鹿角槌、背水壶等,属仰韶文化遗存。

  【王寨遗址】 位于济源县东北10公里辛庄乡王寨村南土岗上,呈长方形,面积7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采集的文物有石斧、石镰、石铲、红陶、黑陶、鹿角等,属龙山文化遣存。

  【河头遗址】 位于济源县城东北11公里处,沁河南岸辛庄乡河头村南,和庄东北高岗上。呈长方形,面积4.5万平方米。文化层暴露出的断面厚3米,采集有新石器晚期和商代文物。唐宰相裴休曾在此建花园。

  【苗店遗址】 位于济源县城东6 公里城关乡苗店村西南,遗址高出地面1.4米,内涵丰富,面积42万平方米,文化层已暴露,地面遗存文物较多。1985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主持发掘100平方米,发现龙山时期房基两处。石器、陶器、骨器颇为丰富。

  【庙街遗址】 位于济源县城西2公里庙街村。这里为济水发源地的平原地带,四周河流纵横,沟渠交错。遗址所在地四周高出地面约2米,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400米,面积为80万平方米,为传说中的"原"地。古本《竹书纪年》载:"帝宁(杼)居原,自原迁于老丘"。据文献资料,此地疑为"少康迁原"的地方。遗址四周的城墙至1946年才夷为平地。1959年发掘时发现的文化层厚1~3米,共分四层。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属周代,第三层属商代,第四层属龙山文化。文物丰富,有石器、骨器、蚌器、兽骨以及陶器等。并发现有田螺、鹿头、鹿角等。第四层文化层与夏代文化有极为重要的联系。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轵城遗址】 位于济源县城南6公里。周襄王十九年(前633年)筑城,战国时先为韩都,后为魏之重镇。《盐铁论·通有篇》称轵为"天下名都"之一。秦置轵县,西汉两度封为候国,有"古轵国"之称。遗址325万平方米,略呈方形,南高北低,尚存残垣,总长3.751米。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五龙口水利遗址】 位于济源县城东北15公里,沁河出山口南岸,孔山东麓的五龙头村北。古时名为枋口。三国曹魏时日石门,历代多重修,至明代发展为广济、永利、利丰、兴利和广惠5渠,势若五龙,故名,亦称沁口。自居易诗云"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走"即此。历代摩崖、造像、碑记诸多,或载史况,或镌诗章。孔山脚下,亦有温泉,颇引游客。"沁口秋风"为该县九景之一。

  【曹魏沁河古栈道】 位于济源县东北部沁河右岸一带。据考察,古栈道为曹魏时所修筑。现保存部分遗迹,具有一定研究价值。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盘谷寺】 位于济源县城北15公里。此地东有磨脐山,西有陡崖山,巍峨相峙,悬崖绝壁,形似环城,故名“盘谷”。谷口盘谷寺建于北魏太和三年(479年)。寺前有古老的梭罗树。山门、后佛殿、东西廊房、接官厅、钟鼓楼、秋叶池,多为清代建筑。寺后有明代砖塔。寺前御碑亭内有乾隆御书《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和步韩愈韵七言诗。寺后高达200米的茶壶龛上,刻有乾隆御书《盘谷考证》。寺南2公里许有李愿墓。谷内产盘石,宜雕石砚,称"盘古砚",为我国名砚之一。

  【济渎庙】 位于济源县城西北2公里许的庙街。为河南现存规模最天,大的建筑群之一。这里为济水之源,是我国江(长江)、河(黄河)、淮、济"古四渎"之一。由于济水下游 早被黄河侵夺,已不能独流入海。 庙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年),现存殿 宇60余间,以宋初建筑的寝官最为重要。明代建筑清源洞府门,龙亭及有元代遗构的临渊门,均是研究古代建筑的实物资料。庙后有池名"小北海",即为济水东源。池周围亭阁多座,风景甚佳。庙内古柏参天,尤以"将军柏"最为高大。庙内碑刻数十通,金代大定年间创建石桥记的碑拓1973年曾在日本展出。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济源县及旧城】 位于本省西北部,邻接山西省,漭、沁两水流贯其境,焦枝铁路经县中部横贯东西。禹时,济源属冀州之域,夏称原,商代属畿内地,有原、向二邑。西周为原国,东周为畿内地。春秋时先属郑,后属晋。战国时为轵国,秦置轵县,汉增置沁水、波县。三国时,轵,沁水、波三县属河内郡。隋设县。因"以济水所出"故名济源县,现属焦作市。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济源县时建城,曾为唐西济州和元原州治所。历代修筑,皆系土垣。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知县卢时昇甃以砖石。古城制四门,周长五里二百五十步,池与之同;城墙高8米,宽6米;池深3米,阔8米,现仅存遗迹。

  【阳台宫】 位于济源县西北45公里王屋山前天坛山南麓。唐代道人司马承祯修真于此。李白、杜甫也曾到此吟诗。宫内现存三重檐的琉璃玉皇阁,高近20米,规模宏伟,气势磅礴。二十根明代石檐柱上雕刻的山水、人物、花鸟、云龙,栩栩如生。阁内明代的八根冲天大柱,径粗两围,高约16米。三层檐下的清代龙头斗拱层层相迭,与阁顶黄绿琉璃瓦相映生辉,颇为壮观。阁前的大罗三境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为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明代寺庙殿宇,还留有宋元建筑特点。

  【奉仙观】 又称荆梁观。佗于济源县城西北1公里。建于唐垂拱元年(685年)。唐代的鲁真人及宋代的贺兰牺真曾先后居此。现存山门、玉皇殿、三清火殿等建筑。三清大殿建于金代初期,面阔五间,单檐悬山造,檐柱为约一围粗的八角形石材,檐下有硕大的斗拱。殿内采用减柱造,仅用内柱两根,构思奇特,为他处所少见。当地谓之此殿用荆木梁枣木桩。柿木梁桑木柱筑成梁柱框架,故有"荆梁观"之称。梁柱上今仍悬挂有荆木柿木为梁.桑木枣木为柱的标牌。观内有唐太上老君石像碑,系创建时刻立。清人叶昌炽撰《语石》誉此碑之章宏瞻,书笔遒美.为唐代道家碑碣之冠。该庙三清殿为河南现存最大的金代木构建筑。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上老君石像碑】 位于济源县奉仙观内。唐垂拱元年(685年)十二月初四立石,李审畿撰文,沮渠智烈书,赵文素镌。清叶昌炽云:"书法之遒美,唐代道教碑碣之冠"1973年拓片曾伍日本展出。

  【玉真公主受道灵坛祥应记】 现存济源县奉仙观内。唐天宝二年(743年)立石,李隆基题额.蔡玮撰文,萧诚行书,碑现已断损。《中州金石记》有录。碑记玉真公主薨于天宝之前岁盂夏(即开元二十九年阴历月),可纠《新唐书》、《旧唐书》载"薨宝应之时"之误。

  【石狮】 现存济源县奉仙观内,于坡头左山村温佶墓出土。刻于唐大和七年(833年)。狮为一对,高约0.13米,长0. 87米,宽0.53米。

  【大宋真宗皇帝诗诏赐贺兰先生之碑】 位于济源县奉仙观内。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十月刻行,碑刻赵恒、张齐贤、陈尧咨七绝诗各一首,汪仲洵《圣诏御涛及朝贤题赠贺兰先生序》可补《宋史·贺兰栖真传》之不足。

  【关帝庙】 位于济源县城南6公里轵城镇内火明寺东北。金大定二年1162年)创建,明、清重修。现存建筑有关帝殿和山门,为四合院式。关帝殿广深各三间。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明寺】 位于济源县城南轵城镇。据寺内石碑记载,寺创建于宋代,历代多有修葺。现存建筑有山门、前佛殿、中佛殿、后佛殿、左右配殿等,多为明代建筑。唯中佛殿建于元代,是寺内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殿身方形,扁瘦昂嘴,草袱梁架.较显著的柱侧角与柱生起以及较深的出檐等,均具元代木构建筑的特点。殿前有巨大的梭罗树,枝叶蔽日,为河南现存梭罗树中最为繁茂的一株。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庆寺舍利塔】 位于济源县城西北2公里许的延庆寺内。建于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塔门南向,平面六角形,为七层密檐式砖塔,高约26米。塔外各层壁面嵌砌佛像雕砖或辟设圭形塔门。塔檐由简单的迭涩砖层组成,塔身轮廓略呈抛物线形,巍峨挺拔,优美壮观。内有六角形塔心室,置《大宋河阳济源县龙潭延庆禅院新修舍利塔记》宋碑一通,书法遒美。塔北面复设一入口处,有梯级可登至第二层。二层以上构有迭涩砖层承受木质楼板,现楼板已毁。塔西有喷泉,汇聚成潭,名"龙潭",为济水西源。夜间潭光塔影,相映如画,有"龙潭夜月"之称。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庆禅院新修舍利塔记】 位于济源县舍利塔下。北宋景祐三年 (1036年)立石。马元颖撰文,江陵杨虚己行书,《中州金石记》有录。1973年拓片曾在日本展出。

  【石门及摩崖石刻】 位于济源县克井乡翁庄北,沁河黑龙潭右岸30米高处太行山峰间。为1983年河南省考古重大发现。石门呈长形,系人工开凿。南壁高3米,北壁高4.2米,长4.8米,宽2.1米。北壁壁孔下方有摩刻石门铭一方。碑记为《三国志·魏书》载正始二年"广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提供了珍贵史料。

  【玉阳山平阳洞仙水显迹记】 位于济源县承留乡下观村南路旁。碑记玉真公主莹的演变过程,兼记道士"种药"。

  【唐故太常丞赠谏议大夫温府君神道碑】 位于济源县坡头乡左山村东。石刻精美,为名家所书。碑记温佶生平事迹,可补新旧唐书温佶传之不足。

  【济源县创建石桥记】 位于济源县济渎庙内。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三月十五日立石。史仲君隶书,遒劲异常,碑载创建"通济桥"始末。拓片1973年曾在日本展出。

  【重修长春观碑】 位于济源县轵城乡柏林沟长春观内。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十二月刻石。赵穆撰文并书丹,楷书。为元代道教全真派五祖七真的重要碑记之一。

  【河内县丁老爷重置闸扳等器记】 位于济源县辛庄乡广济渠首袁公祠内。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立石。碑记广济渠的创修与管理,李自成义军入济(源)及崇祯年间灾荒等情况。

  【时令纪事碣石】 位于济源县邵原乡东阳村玉帝庙前。清同治二年(1863年)五月刻。碑记为研究王屋山区农时,近年灾况及太平军活动等提供珍贵史料。

  【泗涧古墓群】 位于济源县城南9公里处,遍布于泗涧村至郭庄村,广延5公里,为"古轵国"贵族葬地。墓形多为空心砖墓,砖室墓。1969年发掘有汉陶风车和陶都树等文物。

  【聂政冢】 位于济源县城南9公里处,轵城乡泗涧村北。聂政,战国四大刺客之一,《史记》有传。冢呈椭圆形,高7米,面积300余平方米,疑为衣冠冢。宋代始在冢前建祠,现存明、清、民国碑记数通。

  【绮里季墓】 位于济源县城东南9公里绮里村南。清乾隆年间考证为绮里故里。《中国人名大辞典》载:"绮里季,汉居绮里,季其字也。或云姓朱,名晖,避秦居商山(今济源西南商山),四皓之一"。墓为土冢,有清光绪"汉四皓绮里季墓"碑。

  【钟公四冢】 位于济源县城东南7公里中王村东北。"中王"为"钟王"简写,原三国魏太傅钟繇屯兵处,古称钟公垒。该冢为钟繇及其 子钟毓、钟劭、钟会之墓。

  【裴休冢】 位于济源县城东北7公里裴村中。原有四冢,现存主冢,呈圆台状,占地380平方米。裴休,唐孟州济源人,曾居相位,.为相五年,"长于书翰"。《新唐书》和《旧唐书》有传。

  【孙思邈坟】 又名孙真人坟。位于济源县城西50公里处,孙真坟村庙岭上。坟呈圆形,面积63平方米。孙思邈,唐华原人(今陕西耀县)。医学造诣较深,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后人尊为"药王"。孙晚年于王屋山采药行医,卒葬于此。坟前所遣碑云"降龙伏虎,济世活人",宋徽宗幸游王屋,追封为"妙应真人"。

  【屈突通冢】 位于济源县城东14公里屈冢村南。清乾隆《济源县志》载:"通为西济州都督,因葬焉"。冢呈圆岗,占地5亩。屈突通,长安人,隋任左骁卫大将军,唐授兵部、尚书蒋国公,拜右仆射、光禄大夫。

  【晋豫边区八路军干部训练班纪念地】 位于济源县邵原乡北寨村南古庙西一座空院内。1938年晋豫边区八路军联络处司令员唐天际曾在此举办一期训练班,学员百余人,历时半年。

  【尚庄镇沁北消费合作社和《新华日报》售报处旧址】 位于济源县尚庄镇大街东头路北房内。1938年9月至1939年冬,曾为沁北消费合作社地址和"新华日报"售报处。

  【留庄英雄民兵营营部】 位于济源县坡头乡留庄村西北徐岭,为一窑洞,可容50余人。抗日战争时为"杜八联"的秘密联络点,解放战争时期,曾为"杜八联"的秘密指挥所。

  【陈谢大军南下渡口】 位于济源县下冶乡长泉西二公里许黄河北岸。这里河窄水缓,史称长泉古渡。1947年秋,陈(赓)谢(富治)大军在此渡河,挺进中原。

  【济源县烈士陵园】 位于济源县城花园街东端,蟒河北岸。原为清朝司空段国璋花园。1955年创建为烈士陵园,占地8676平方米。园内建有纪念塔、陈列馆,纪念亭等。纪念塔高16米,塔后为东西两个纪念亭,两亭共28通石碑,镌刻1742位烈士英名和29位著名烈士传略。

  【天坛山】 位于济源县西北60公里处。传为轩辕皇帝祈天之所,故名。为王屋山主峰,海拔1,711米。东有日精峰,西有月华峰。俏秀奇丽,如左右翼。现存有明代万历年间所建之南天门,西崖下有太乙池,为沇之源。山周"五里一庙",古迹棋布。阳台宫、清虚宫、迎恩宫、紫微宫及王母洞、灵山洞等均为浏览胜地,"天坛倒影"为该县九景之一。

  【灵山】 位于济源县城西北65公里处,天坛山北。因山腹中空,回声如钟,故名。山巅海拔1.687米,山半腰有7个洞口,洞内四通八达,高大宽敞,洞中套洞,八面透光。人称洞有四十八道街,传说与王母洞相通,道教七真人曾在洞内修身炼丹。山脚林深处有鬼王庙,山巅有混元殿。

  【王屋洞】 位于济源县城西北61公里玉簪峰山半。俗称王母洞。相传为轩辕黄帝会西王母之所,故名。有王母殿一座,殿后东西各有一洞。仰视西洞,如井倒悬,东洞深邃莫测,传与灵山洞、王屋汉洞、王屋唐洞等相通。《龟山白玉上经》载:天下十大洞天,"第一王屋洞"。杜甫诗"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即此。"王母仙灯"为该县九景之一。

  【华盖山和白果树】 位于济源县城西北50公里处,天坛山南麓,山东西绵亘十余里,似华盖,有九峰,故名。山阴有一棵银杏树,周径9米,高45米许,树冠投影面积854平方米,系雌性。树龄1,800余年,树旁有泉,为登天坛必经之路。清顺治《怀庆府志》载:宋徽宗曾游幸于此。

  【王屋山】 位于济源县城西北45公里。据说山有三重,丘陵环抱,谷深洞幽,其状若王者之屋,故名。山势巍峨,山径险峻,道观宫庙,星罗棋布,有"天下第一洞天"之称。主峰天坛山海拔1,711米,峰上有坛,相传四千年前轩辕设坛于此,祈天求雨,故名天坛山。天坛两翼,东有日精峰,西有月华峰。天坛西崖下有太乙池,为沇水源,潜流地下,至龙潭寺复出,易名济水(西源)。山上气候异常,晦明变幻,风雨无常,白云缭绕,蔚为奇观。《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的故事相传即发生在此。王屋山南麓有愚公村、愚公洞、愚公井等胜迹村东南有一大山口,传为愚公移山处。

  【济源猕猴自然保护区】在济源县北部太行山、王屋山中,有猕猴近2000只,并在不断繁殖发展中。其中人工驯养的有沙沟,橛沟两群猕猴共210多只。现自然保护区包括太行山的百贼岭(海拔1,359米)齐子岭(海拔1192,6米)等地,均为绝壁林立,林草茂盛之深山区,风景十分怡人。

  【鳌背山】 位于济源县城西北11公里在。因山顶为一圆形漫坪,酷似鳌背,故名。山中盛产药草,古称药柜山,中药材种类不下千种。山西南有原始森林,1982年划入济源县猕猴自然保护区。主峰海拔1929,6米。

  【孔山】 位于县城东北9公里处。为太行山余脉,东北陡峭临沁河,白居易诗云:"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走"。有十数秀峰,平均海拔440余米,主峰高637米。因主峰东有石孔,南北相通,远近见洞,故名孔山。历代名人白居易、文彥博、韩愈等摩崖石刻极多,自古为浏览胜地。

  【玉阳山】 位于县城西14公里。因处太行山阳,唐玉真公主曾修道于此,故名。属太行山系,东西走向,有两峰:西玉阳山,海拔552米,东玉阳山海拔503.3米。两峰对峙,中夹尚书谷,春姑河流其间。矿产丰富,名胜众多,为浏览之胜地。

  【封门口】 位于济源县城西22公里的封门口村东。占国置关,"关当积道之险,因日轵关"。地势险要,两山夹峙呈"V"形,阔6米,号称"封门天险"。为豫北平原通往山西高原之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策.赵策》:苏秦说赵王"秦下轵道,则南阳动"。三国时,司马懿曾由此还长安。东魏怀州刺史平鉴筑城屯戌遏西魏。北齐解律光筑勋掌城于轵关东,又筑长城二百里。抗日战争时期,宋哲元率二十九路军在此阻击过日寇。现存有清碑4通,垣(曲)济(源)公路由此越。

  【愁沟山口】 在济源县城东北17公里。东为金柜山,西为玉山峰两山相夹,故名。因山势险陡又名愁猕沟,简称愁沟。长17.5公里。 自古为豫晋两省交通要道。国道锡 林浩特至海安线由此穿过。山口中有村变名山口,村北有香岩寺遗址和悬泉瀑布。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来此浏览,写下《游枋口悬朱偶题石上》一诗,赞之曰:"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常日听人言,今秋入吾手.....。"

  【济河】 古称济水,源于济源县城西北2公里处。《禹贡》载:"导沇水东流为济。"即天坛山西崖下太乙池之沇水,伏流地下60余公里至龙潭和珍珠泉复出,为济水重源。唐代,济水独流入海,为四渎之一,称北渎。宋代在济渎庙东开千仓 渠,并筑千功堰,分济水为二渠,一东北入沁阳,一南入黄河。后因年久失修,河道淤塞,解放后只有南渠有微水。后经修建渠道,在亚桥汇入蟒河,长10公里,常年流量在1.5立方米/秒左右。

  【蓼坞】 位于济源县城西南26公里里,西临仙口河。古为船坞,且盛长蓼草而得名。唐武德二年(619年)在村东河清口置大基县,先天元年(712年)改名河清县,移置于此。宋开宝元年(968年),县移置白城镇后城废。历史上,"元主自河清渡河";抗日战争时期为"杜八联"之一村;村西仙口河西岸有小浪底水文站;西北柏崖底有柏崖城遗址;唐王世充曾在此侨治怀州。

  【长泉】 位于济源县城西南39公里。村南有泉,长年不竭,村以泉名。唐武德二年(619年)置长泉县,四年,废县为镇。自古为黄河重要渡口,1947年陈赓兵团在此渡河南下,遗址尚存。1982年村西南架起我国目前最大的重载荷索道桥。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相关热词搜索:济源 济源市 济源历史 旅游

上一篇:济源方言俚语大全:只有济源人才能听得懂的话
下一篇:济源市茶艺文化(一):玉川茶事由来久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