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源历史 > 正文

济源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优秀绘画作品一览
2019-06-14 10:15:12   来源:   本站编辑:lipeng 评论:0 点击:

济源山水好,王屋天下名。这块土壤不仅孕育了大画家荆浩,同时也吸引众多画家徜徉济源山水,图绘玉川风物,留下了许多绘画艺术瑰宝。
  济源山水好,王屋天下名。这块土壤不仅孕育了大画家荆浩,同时也吸引众多画家徜徉济源山水,图绘玉川风物,留下了许多绘画艺术瑰宝。

  1."北派山水画之祖"荆浩

  唐末五代时期济源人荆浩的代表画作《匡庐图》,是北派山水画开先河之作,他因此荣膺"北派山水画鼻祖"称号。

  在历代绘画史籍和著录书中,记有荆浩作品约共五十余幅,其中山水画占绝大部分,也有少量人物画。现存作品有《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匡庐图》为荆浩的代表画作,《匡庐图》是荆浩唯一存世真迹,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绢本水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右上端有"荆浩真迹神品"六字,传为宋高宗笔迹。

  《匡庐图》为全景式山水,整体气势雄伟夺人,细部刻画又甚精到。看此画,仿佛随着船夫的导游,登上了游览山中美景的旅程。巍峨主峰为主景,两叠泉流、两座屋宇、危栈小桥则是其中几处精彩的"景点",而那位骑马观景的人物,则把观者的视野引向画外任凭浮想的空间。全画一派雄奇、壮美、幽深的气象,使人感受到画家高超的驾驭技巧和宽阔的胸襟。

  《匡庐图》在笔墨表现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荆浩自谓:"吴道子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将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他将唐代出现的"水晕墨章"画法进一步推向成熟,笔墨两得,皴染兼备,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一次重要突破。他所作的全景式山水,气势雄浑,境界雄阔,推动了山水画走向空前未有的全盛期。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艺术成就极为推崇,元代汤厘在《画鉴》中将其称为"唐末之冠"。

  荆浩的艺术特色:一是"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六朝以来,山水画都是青绿设色,勾线填彩。从盛唐、中唐开始出现水墨山水画,属于开创者行列的有张躁、王维、王洽等人,然整个社会尚未形成风气。到五代,水墨山水画日益成熟,经荆浩进一步发展,上升为理论性的"有笔有墨",并对水分运用也更加讲究。用笔与水墨相结合,更有助于表现大自然变化万千的气象,在绘画审美观上是一种拓展。二是"大山大水,开图千里"。荆浩之前的山水画,很少见到表现雄伟壮阔的大山大水及全景式布局。由于太行山气势磅礴,使他的审美眼光发生重要变化,认识到"山水之象,气势相生"。由于他放眼于广阔空间的雄伟气势,终于创立了"开图千里"的新格局。荆浩的大山大水之境,充满丰富的细节,既有强烈的震撼力,又耐人细细品味。

  荆浩对山水画理论发展也做出了突出贡献,代表作是《笔法记》。文中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互相问答中阐述了他的一系列山水画理论观点,虽然仅仅2000余字,却是空前的山水画理论集大成之作。《笔法记》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在绘画史上,荆浩第一个对笔、墨作了明确界定,强调了用笔的变化运动感和用墨的韵味天趣,指出"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提出了"水晕墨章",用笔与水墨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发展。

  在济源市五龙口景区内,当年荆浩写生处的洪谷遗址、十里画廊仍在,他的代表作《匡庐图》就取材于"十里画廊"的画屏峰。2000年,在景区内建设了荆浩展馆。近年来济源市曾先后举办荆浩学术理论研讨会、"荆浩杯"山水名家邀请展等,对弘扬荆浩的山水画艺术起到了积极作用。

  2.描绘济源山水风景的名画

  描绘济源山水风景的绘画中,最著名的是文征明的《玉川图》。文征明(1470~1559年),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杰书画家,与沈周、唐寅、仇英齐名,并称"明四家"。《玉川图》纵132厘米,横34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以远山横亘、平滩杂树作远景;中景则画悬崖巨峰,江帆碧水;近景中布置繁密,山石树木问屋舍俨然,板桥溪水,静中有动。全画布局精巧,用笔细谨,有工秀清苍之美。

  济源九景图。济源九景分别是:王母仙灯、龙潭夜月、天坛倒影、沁口清风、石桥春望、西湖夜雨、济渎晨霞、灵山晚照、盘谷晴烟。古今画家多以此为题,图写济源山水,佳作迭出,不一一列举。

  3.描绘卢仝烹茶的名画

  卢仝烹茶体现了中国文人墨客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理想追求,因而受到历代画家的追捧,以卢仝烹茶为题材的名画层出不穷,主要有:

  (1)刘松年《卢仝烹茶图》

  刘松年(约1155~1218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宫廷画家,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为"南宋四大家"。刘松年《卢仝烹茶图》是现存年代最远的卢仝煮茶绘画作品,故宫博物院收藏。该画生动地描绘了卢仝烹茶情景。画面上山石瘦削,松槐交错,幽篁(竹林)摇曳,环抱茅屋,屋内卢仝拥书而坐,赤脚女婢执扇烹茶,长须仆肩壶汲泉。

  (2)钱选《卢仝烹茶图》

  钱选(1239~1301年),浙江湖州人,南宋进士,元代终身布衣,元前期的士大夫绘画代表。钱选《卢仝烹茶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纵128 .7厘米,横37.3厘米,上有乾隆皇帝乙巳(1785)中秋长篇御题。图中卢仝身着白色衣衫,坐于山岗平石上,画面上芭蕉、湖石点缀,环境幽静可人。"一婢赤脚老无齿"正持扇对茶鼎煮茶,"一奴长须不裹头"伺立在卢仝旁边,主仆三人注视茶炉,表现了"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茶汤煮好之前的场面。

  (3)丁云鹏《玉川子煮茶图》

  丁云鹏(1547~1 6 2 8年),安徽休宁人,明代画家,擅长人物、佛像、山水,多次以卢仝煮茶为题材创作,现存卢仝煮茶图三幅。该《玉川子煮茶图》,描绘了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意。画中卢仝坐蕉林修篁下,手执团扇,目视茶炉,正聚精会神候火煮汤,图下一长须仆提壶而行,似去汲泉,左边一赤脚婢,双手捧果盘而来,画面人物生动传神。

  (4)唐寅《卢仝煎茶图》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卢仝煎茶图》题诗曰:"千载经纶一秃翁,王公谁不仰高风。缘何坐所添丁惨,不住山中住洛中。"

  (5)金农《玉川先生煎茶图》

  金农(1687~1763年),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扬州,一生布衣,学养渊博,性情迂怪,嗜奇好艺,笃喜饮茶。金农《玉川先生煎茶图》,故宫博物院藏,纵14.3厘米,横31厘米。款书"玉川先生煎茶图,宋人摹本也。昔耶居士。"根据款书内容,此画应为金农参照南宋刘松年《卢仝烹茶图》而作。画中卢仝蕉林执扇对鼎煮茶,"一婢赤脚老无齿",就旁泉中汲水。另有金农《玉川子嗜茶帖》曰:"玉川子嗜茶,见其所赋茶歌,刘松年画此,所谓破屋数问,一婢赤脚举扇向火。竹炉之汤未熟,长须之奴复负大瓢出汲。玉川子方倚案尔坐,侧耳松风,以俟七碗之入口,可谓妙于画者矣。茶未易烹也,与常见《茶经》《水品》,又尝受其法于高人,始知人之烹茶率皆漫浪,而真知其味者不多见也。呜呼,安得如玉川子者与之谈斯事哉!"

  4.描绘李愿归隐盘谷的名画

  唐代李愿归隐盘谷寺,因韩愈的千古名篇《送李愿归盘谷序》而驰名天下,因而也有画家以此为题材绘画。

  (1)文伯仁《李愿归盘谷图》

  文伯仁(1502~1575年),明代画家,今江苏苏州人,文征明侄子。该画以工细的用笔、浅淡的敷色、别出心裁的构图,表现郁茂清幽的山林胜景,散发出文派作品特有的雅淡气质。

  董其昌(1555~1636年),明代进士,是明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此卷为绢本,前绘有一图,后为韩愈诗文《送李愿归盘谷序》,卷末记曰:"每至暮春稧日写《兰亭序》一通,今日舟次泖上,捡箧中得乌丝唐牋,但可作行楷,遂书此序。自正月至今,两都士大夫未得黜幽之期,群飞刘天,黑风簸荡,人人自危。安知有黜陟不闻之乐乎?此时书《盘谷序》,较胜《兰亭》多矣。"

  5.现代画家刘石平

  刘石平1921年生于济源市轵城镇,1942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当时中国美术教育的最高学府一一重庆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学习,师从丰子恺、林风眠、李可染、倪贻德、傅抱石、关良等艺术大师,与著名画家李可染、席德进、吴冠中、苏天赐等师出同门。终生从事美术教育,笔耕不辍,在油画、水粉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一生淡泊名利,被称为书画界一座埋藏多年的"文化金矿"。晚年隐居山林,主攻国画,山水、人物、花鸟俱擅,融会中西,生动传神。爱好京剧,于戏剧人物用功尤深,画风直逼著名戏剧人物画家关良,在人物造型和神态刻划画方面更胜一筹,被《戏剧》杂志作为封面。《南山悠然》《夏夜纳凉》等分别被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多次被济源市委、政府作为珍贵礼品赠送海内外嘉宾,并于2009年在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举办个人画展,获得一致好评。2013年,荣获"庆龄枫叶奖"。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相关热词搜索:济源 济源市 济源历史

上一篇:济源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优秀书法作品一览
下一篇:济源戏剧事业的历史发展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