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源历史 > 正文

走进济源:沧桑巨变依稀在,济水文化传千古
2019-05-30 11:00:29   来源:   本站编辑:lipeng 评论:0 点击:

在济源境内,济水源头还在,但水量已经很小。数公里的河道已改称济河(也叫珠龙河),经过多年淤积,也只剩几米宽。黄河以南的古济水,大部分河道已经湮没,在现今出版的全国水系图上,济水的身影已难以寻觅。
  曾经与黄河、长江、淮河齐名的古济水,历经千年沧桑,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英姿。在济源境内,济水源头还在,但水量已经很小。数公里的河道已改称济河(也叫珠龙河),经过多年淤积,也只剩几米宽。黄河以南的古济水,大部分河道已经湮没,在现今出版的全国水系图上,济水的身影已难以寻觅。济水故道和有关济水的遗迹,只能从古济水流域的地方志上查找到。济南市以东的济水虽然还存在,但名称已改为小清河。

  对于济水的衰微,历来说法种种。无论是古籍记载还是民间传说,都带有很多神秘的色彩,让后人扑朔迷离,难辨真伪。《后汉书》载:"济水出,王莽时大旱,遂枯绝。"郦道元在《水经注》里把济水断流的时间定位在公元初年的王莽时期,但断流的原因却有待商榷。书中载:"当王莽时,济水入黄河不复出,荥泽则始枯。"荥泽是济水在黄河以南荥阳市境内形成的沼泽。郦道元认为,济水枯竭的原因,是"入黄河不复出",随黄河流走了。

  对于济水的变迁史,现代地理历史学家史念海认为,济水变迁的主要原因是黄河改道和泥沙淤积。历史上,黄河由于泥沙淤积,曾一度由南流入海改为北流入海,挤占济水河道。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胡渭认为,黄河不断泛滥、改道,泥沙填淤了济水从黄河底下穿过的空窦,地中洑流不能上涌,荥泽无法补水,逐渐干涸,大约在西汉末至东汉初年,被完全淤塞。荥泽的淤塞并未使荥泽到巨野泽之间的南济和北济立即断流,只是水量比原来少了,夹带的泥沙也越来越多了。大约又持续了200余年,最后还是断流了。唐代,济水的下段即巨野泽至入海口的一段,仍保存有济水水道。到了北宋时期,随着巨野泽的消失,济水的下段也不复存在了。

  随着巨野泽淤塞、济水主河道消失,其重要支流之一汶水成了济水的主流,名称改为大清河。大清河存在时间很长,直至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因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取了大清河的河道,大清河就成了黄河河道的一部分。巨野泽以东济水的另一条重要支流泺水,在南宋初年,被引东流,改名为小清河,自历城(今济南)经章丘、邹平、长山、新城,会孝妇河,又经高苑、博兴,合于时水,至车马渎入海。新中国成立后,小清河经过多次整修清淤,河道通直,宽达50米,可行小型船舶。

  济水中、下游河段相继湮废,但济水的发源地至今仍有涓涓细流,继续发挥着排涝与灌溉之益。据史料记载:唐大和年问(827~835年),河阳节度使温造开"千仓渠",引济水灌田万亩。宋、元、明、清各代,也都曾对济水河道进行过清淤疏浚。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灌区群众对济水河道进行重新整治,或裁弯取直,扩宽加深;或废弃旧渠,另辟新渠,使济源城周围又恢复了昔日水渠密布的景况。

  相关阅读 走进济源:你所不知道的“济水文明”,不亚于愚公移山文明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相关热词搜索:济源 济源市 济源历史

上一篇:走进济源:济水源头建夏都
下一篇:走进济源:你所不知道的“济水文明”,不亚于愚公移山文明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