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源历史 > 正文

济源饮食文化(上篇)
2019-05-19 16:38:37   来源:   本站编辑:lipeng 评论:0 点击:

济源的传统家常便饭是独特的、绿色的,它带着鲜明的农耕社会的痕迹,同时也承载着这一方水土浓郁的文化信息。这也是今天的人们特别钟情于传统家常便饭的内在原因。

  位于豫西北的济源,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因素,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记忆,而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饮食文化也秉承着自己的特色,伴随着济源历史的变迁与发展,一路芳香。

  济源人的饮食习俗,从范围上讲属于“北方型”。偏好面食、喜喝汤饭是济源人的“最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到了无馍不饱、无面不食的地步。面食又分为蒸制类面食、煮制类面食、炸制类面食等,可谓品种繁多。面食制作在这里变成了诗化的劳动,或劳动的诗化,让人从心底赞叹!饭前或饭后喝点汤,是济源人的饮食习惯,从科学的角度看,也不无道理。粗粮细作,粗细搭配是济源人饮食智慧的结晶。济源区域内的浅山区和丘陵区,盛产杂粮,因此,这里的人们就在粗粮细作、粗细搭配上下功夫,将营养和美味共享,实为大智慧。在我们这个煎炸、膨化、精细食品花样百出的时代,原汁原味的粗粮食品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南北风味、相容共生则是济源人饮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舌尖上的济源传统饮食与现代文明相融共生,熠熠生辉。

  家常便饭忆乡情

  济源的传统家常便饭是独特的、绿色的,它带着鲜明的农耕社会的痕迹,同时也承载着这一方水土浓郁的文化信息。这也是今天的人们特别钟情于传统家常便饭的内在原因。

  饺子 原名“饺耳”, 俗称“扁食”。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是深受济源人喜爱的主食和地方小吃。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过去一般以大肉、羊肉或韭菜鸡蛋为馅。旧时民俗,大年初一吃扁食,扁食要在除夕夜里包好,边包边“熬年”,一直到正月初一凌晨。整个春节期间,家家都以扁食为主要食品。扁食的形状像人耳,也像元宝,旧时民间有冬至吃扁食防止冻耳朵的说法,春节吃扁食则含有招财进宝之意。

  疙瘩甜汤 用料是白面(小麦粉),其做法是先将白面盛于碗内,加少许即将烧(开)的水于碗里,用筷子上下翻动搅匀,并夹面疙瘩一块块放入锅中,经十多分钟熬制即成,最后要加入一些散鸡蛋或坐几枚荷包蛋,飘浮的蛋花黄莹莹的与白色的甜汤相融一起,煞是好看。千百年来,甜汤一直伴随着济源人的日常生活,既好消化又养人。现在仍是济源妇女坐月子的主要饮食。

  玉米糁汤 传统的饮食品种之一。在济源浅山区、丘岭区生长的玉米,因其生长周期长,日照充足,以颗粒饱满香甜而著名。其做法是先将玉米磨碎成糁,用开水搅成稠糊状倒入锅内搅匀,然后用文火煮10—20分钟即可,吃起来甜中带着清香,是济源民间早晚常吃的一种食品,因其富含维生素C,且色泽呈金黄色,也被称为“黄金食品”。

  杂面条 一种在其它地方吃不到的独特的传统面食,它用小麦面掺绿豆面或黄豆面擀成。由于绿豆面和黄豆面比较松散,不宜和成团,掺入小麦面后,面条的韧性增加,出锅前放入事先煮熟的黄豆、酸黄菜、萝卜丝或芹菜叶,就成为一种高蛋白、低热量、高营养的家常面食,很受人们的喜爱。在当地有一种说法:“杂面姓张,越温越香”,可能是杂面中所含豆类油脂成份高,放置一定时间会进一步溶解到面汤中。

  汤面条 将面条下入开水中,放入多种蔬菜,待出锅前,在沸腾的油勺内放入一定量的葱花、大料、花椒、姜丝等煸出香味,快速置于锅里即成清香四溢的素食汤面条。如果加入炒羊肉,再勾芡,就成为味道独特的羊肉汤面;若加上猪肉、红萝卜丝,再加少许辣椒,勾芡,就成为味道鲜美的肉面条;若加上炒肉丝、炒鸡蛋,再配上金针、木耳,就成为味美汤鲜的苜蓿面。

  捞面条 面条的一种,又分热、凉两种吃法。热捞面条就是把煮好的面条捞出,浇上已做好的浇头(带汤的菜肴)即成。浇头种类较多,有番茄鸡蛋、蒜黄或芹菜炒肉等,浇头又叫酱,因此,人们又常叫炸酱面。凉捞面条,亦称凉面条,就是将煮好的面条放入凉水中再捞出,然后拌以蒜汁、姜汁、黄瓜丝、炒鸡蛋等,当地人称为鸡蛋黄瓜丝蒜辣捞面条。这是一道真正意义上的地方特色饭,清香爽口,又便宜又好吃,是济源人常吃不厌的主食。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相关热词搜索:济源饮食 济源 济源市

上一篇:济源饮食文化特点:南北风味、相容共生
下一篇:河南济源出土的战国石尺:一场跨越2000年的相遇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