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源历史 > 正文

济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考证和起源说
2019-06-14 10:18:52   来源:   本站编辑:lipeng 评论:0 点击:

济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共计63项,其中,国家级1项,即民间文学类《邵原神话群》;省级9项。
  济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共计63项,其中,国家级1项,即民间文学类《邵原神话群》;省级9项,分别是:民间文学类《愚公移山传说》《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曲艺类《王屋琴书》,传统戏剧类《怀梆》,民俗类《黄龙日盘八卦历》,民问音乐类《黄河船工号子》,传统美术类《天坛砚(盘谷砚)》,传统技艺类《卢仝煎茶技艺》 《手工造纸技艺(白棉纸制作技艺)》。下面摘要予以介绍。

  (一)邵原神话群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邵原及周边地区有许多神话传说,内容丰富,广为流传,主要有女娲抟土造人、女娲炼石补天、黄帝祭天与战胜蚩尤等神话传说,并有与神话相契合的五色石、娃娃崖、鳌背山等自然遗存物及古地名,形象逼真,是创世神话传说的天然大观园,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6年邵原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女娲神话之乡",同年10月,"邵原创世神话群"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王屋琴书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屋琴书是在洪山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洪山调是流行于济源、焦作一带的古老、独特、稀有的说唱曲种。据有关资料表明,洪山调春秋时期诞生于今济源市的苗亭(王屋封门一带),楚人贲皇投奔晋国后,帮助晋王打了不少胜仗,为祝贺胜利和鼓舞斗志,军队中出现了用三弦自弹白唱的艺术形式,起初该艺术服务于军旅之中,随着将士的解甲归田,逐渐由军队传入民间,很快被盲人们所掌握,通过代代艺人的言传口授,一直沿传至今,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

  清朝道光年间,王屋琴书得到大发展。清道光年问(1838年),有黄河南岸艺人王定来济源王屋山区一带卖艺,演唱琴书,后由当地鼓书艺人郭茂林继承创新,形成独特风格,并成立"郭家班",从此,王屋琴书在王屋山区一带广为流传。

  王屋琴书是以唱为主、说唱相间的说书类曲艺形式。王屋琴书先以乱砸、四句诗、引子、前奏曲开头,板式为慢二八、二八、帮腔(也称含腔)、紧二八、流水,主要乐器有琴、手板、镲、八角鼓、四弦等,演唱、演奏起来很有规律。

  王屋琴书的曲目题材广泛,既有征战、公案、忠奸斗争之类的题材,又有家庭生活、言情之类的题材。王屋琴书的演唱者可根据情节表演各种不同的人物:老头、老妇、小姐、丫环、平民、官人等,表演动作惟妙惟肖,形象逼真。中央四套《走遍全国》栏目曾播出"王屋琴书"这一艺术瑰宝。

  2007年,王屋琴书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周观世、刘天杰被确定为王屋琴书的传承人。

  (三)黄河船工号子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自古以来就是一条重要的水上交通运输干线。黄河航运都是木船,都凭人力操纵。济源是黄河船工号子的发源地,由于黄河济源八里胡同段落差大,河床狭窄,激流险滩多,孕育出了船工号子。这种优美的劳动歌调,经河道船只往来,人员交流,传到孟县、孟津、巩义甚至山东、陕西一些地方。

  黄河船工号子是用来协调集体行动的音乐口令,有曲调、歌词、韵律、节拍。使用时,一人引吭高歌,领号指挥,众人齐声应接,随声唱和。领导者根据不同的劳动场面、环境气氛、水文特点,采用不同的号子,变换不同的节奏、音调、号词,用来激励士气,振奋精神,统一步调,完成紧张艰巨的劳动。

  黄河船工的号子大致分:出沿号、打篷号、伸弹号、拉船号、撑篙号、打锚号、挠船号、开船号、船张号、爬山号等十多种类型。

  (四)黄龙日盘八卦历

  黄龙日盘八卦历是济源太行深山区所独有的一种古老的计时方法,它发生、传承于济源市克井镇龙门河土坨村及周边村落,起源于我国道教的遁世文化,是民间知识历法推演中的传统技能之一。此种技能的演示过程与商代遗址、大汶口遗址、新石器遗址出土的龟甲彩石子的方式方法如出一辙,而又别具民间民俗风格。

  清乾隆甲戌年(公元1754年),济源市克井镇龙门河土坨村居民范立富在北武当山大师见素的帮助和启发下,制作了黄龙日盘八卦历。其部件实物包括:正面有34个圆坑的木板一块,彩色石子11个,本色圆桃核18个,着黑色的圆桃核8个,着红色的圆桃核7个,黄龙石1块,太阴石1块,太阳石1块,两面有八卦图形的木板l块,八卦图板的底座1个。圆坑结合彩石子表示天干地支,圆桃核则用来标志每年朔望月的月期和每个朔望月的日期。八卦图形用以标志每年的阴历和阳历的日期总数。

  黄龙日盘八卦历有一套严格的演示方法,能够准确表达阴阳合历年的干支纪日、月期、日期、闰月等节令信息,是深山区独居农家的理想日历器和计时器。

  (五)卢仝煎荼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卢仝是唐初四杰卢照邻的后代,曾作《七碗茶歌》,被人们尊称为"茶圣"。卢仝的煎茶道不同于南方,独具一格,是北方茶文化的代表。卢仝茶道的第一个特点是"煎",也就是把茶放到砂锅或紫砂壶里煮,把茶的内含本质煮出来,供人饮用,不同于现代人的"泡"茶;第二个特点是"喝"或"饮",不同于现代的"品茶"、"品茗",也就是大口大口的喝;第三个特点是"依次喝七碗";第四个特点是吟诗唱和,卢仝煎茶喝茶常写诗唱和。

  (六)怀邦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怀梆发源于济源。据《沁阳县戏曲志》记载:民国时期,怀梆由济源传入沁阳。该剧种汲取大平调、二夹弦、上党梆子、晋剧、蒲剧、曲剧、豫剧、秦腔等剧种精华,逐渐演变而成。该剧种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备,唱、念、做、打门类皆全;唱腔有二八板、流水板、慢板散板等板式;声调高亢豪放如狮吼虎啸,委婉动听似流水潺潺,朗朗上口。传统剧目有《李刚打朝》《收王虎》《樊梨花征西》《对花枪》《穆桂英挂帅》等。清朝同治年间,五龙口镇任寨村的怀梆剧团一一"德运班"颇负盛名。

  (七)手工造纸技芭(白棉纸制作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白绵纸是传统手工纸中的杰出代表,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济源克井镇圪了滩,地处山区,保存了白棉纸的制作工艺。制作白棉纸要经过砍、剥、晒、挽、泡、浆、蒸、踩、清、泡、揉、洗、浆、推、蒸、透、捞、拌、舂、淘、搅、沉、抄、压、晒、松、理、包等72道工序。生产出来的纸纸质绵韧、手感润柔,纸面平整,柔中有刚,吸水性、抗腐蚀性强。

  (八)其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济源还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愚公移山传说""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天坛砚(盘古砚)。这些在前面的章节都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再叙述。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相关热词搜索:济源 济源市 济源历史

上一篇:探寻济源市的历史民间工艺:制砚、剪纸、根雕、奇石
下一篇:济源人口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起源考证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