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源历史 > 正文

济源市工业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至今曲折成长的中原城市
2019-06-09 21:39:39   来源:   本站编辑:lipeng 评论:0 点击:

1949年,全县(济源县)只有1家国营工业企业和1家集体工业企业,职工381人,总产值90万元。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期间,济源在引导全县3000余名个体手工业者全部加入了合作社的同时
  济源的工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建立工业基础阶段(1949年至1978年)

  1949年,全县(济源县)只有1家国营工业企业和1家集体工业企业,职工381人,总产值90万元。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期间,济源在引导全县3000余名个体手工业者全部加入了合作社的同时,积极而稳妥地发展地方工业,到1957年,国营和集体工业企业发展到43家,职工1994人,总产值达到953万元。1958年至1976年间,由于受"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工业发展经受了一些曲折,但县委县政府仍力排干扰,坚持发展工业,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工业企业,逐步建起了煤炭、冶金、电力、机械、水泥、耐火材料、建筑材料、化工、针织、制革、食品、酿酒、造纸、印刷、制药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行业,为济源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60年代济源的"五小工业"(小冶炼、小火电、小水泥、小机械、小化工)曾闻名全国,到1976年,全县国营和集体企业已发展到94家,职工14432人,总产值11094万元,是1949年的123.3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5.5%上升到62.32%。

  2.多种所有制工业大发展阶段(1979年至1997年)

  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对工业企业普遍实行厂长负责制、经营承包制、租赁承包制,同时,大力扶持乡、村集体办工业,鼓励群众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个人或联合办工业,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工业的崭新局面。1989年,全市国营和集体工业企业己发展到187家;村办工业企业由少到多,发展到608家;个体和合作经营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5441家,全市工业总产值14.3亿元,全民和集体企业职工4万余人。1997年,全市各种所有制工业企业达到6211家,工业总产值83.8亿元,其中,国有工业占28.0%,集体工业占24.5%,私营工业占42.0%,其他类型工业占5.5%。

  3.企业改制和产品转型升级阶段(1998年至今)

  市委市政府立足济源工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兴市、工业富市、工业强市战略,强力推进企业项目建设、产权改制、转型升级。1998年,济源市全面启动以产权置换为核心的企业改制,主要改制形式是国有集体资产全部退出,置换为企业管理层和职工共同持股的股份制,其他改制形式还有拍卖出售、破产等,到2004年,国有集体企业已基本改制结束,除个别企业外全部转换为股份制企业或是私营企业。济源企业的成功改制,促进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0~2010年工业发展年均增速达30%左右。2005年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随着市场、资源、环境约束的趋紧,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工业战略转型",企业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大幅提升,产品结构明显优化,环境保护显著改善。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相关热词搜索:济源 济源市 济源历史

上一篇:济源市水库全介绍,11大水库保证济源用水安全
下一篇:济源工业行业全介绍:九大行业助力济源生态经济发展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