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源历史 > 正文

济源历史全纪录,一篇文章读懂三千年的济源往事
2019-05-29 11:35:41   来源:   本站编辑:lipeng 评论:0 点击:

济源地处黄河流域,随着朝代兴衰更替,境内或设都,或设国、设邑,或设州、郡、县,都见证着济源的历史发展。
  济源地处黄河流域,随着朝代兴衰更替,境内或设都,或设国、设邑,或设州、郡、县,都见证着济源的历史发展。

  (一)古国·古邑

  中国夏商时期,除中央王朝之外,还存在诸多地方部落和国家,称之为"方国";西周之后秦统一之前,中国实行分封制,分封诸侯,分封采邑,形成诸侯国和采邑。济源境内先后建立有原、阳樊、苏、召、向、檀、轵等方国和诸侯国以及絺、毛、芮、苗等采邑。

  原国 古方国,在今济源市区庙街至火车站一带,地处济水东、西二源之间。因"源"古为"原",故古称为原。少康十八年,夏迁都于此,作为都城,历时8年。商代为邑,属畿内地。周初,武王封其弟原叔于原,为原国。后为苏忿生所辖城邑。春秋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王将原赐予晋国,"晋文公伐原示信"的故事就发生在此。

  阳樊国 西周方国,在今济源市西曲阳(一说在市东南裴城)。周宣王元年(前827年),王封仲山甫为樊侯,即樊国。樊国原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春秋初东迁至阳邑(即济源曲阳一带),故又称阳樊国。周惠王十三年(前664年),樊仲皮叛周,王命虢公讨之,活捉仲皮,押解京师,阳樊国亡,成为周王室的城邑。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王将阳樊赐晋,成为晋国的城邑。晋文公从苍葛谏,迁阳樊民于轵城的故事就发生在此。

  苏国 古国名,又称有苏氏,在今济源市东北一带。商王朝最后一个帝王辛(纣王)的宠妃苏妲己就出生在这里,她是苏国诸侯苏护的女儿。西周初,周武王将此地封为大司寇苏忿生采邑,后苏忿生又迁邑都于温(今温县西南一带)。周襄王二年(前650年)为狄所灭。

  召(郫、郫邵)国 商朝古方国。今邵原镇为方国召(shao)的都城。后为商吞并,改名为"郫",成为商王朝畿内地中的城邑。 《左传文公六年》"杀公子乐于郫"即此,时为晋邑。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齐伐晋,戍郫邵。"这里的"郫邵"是商代"郫"和"邵"的结合,指的是同一个地方,即今邵原镇。这里还曾是周文王之子周公旦之兄召公爽(又称召康公)的采邑。

  向国 古国名,在今济源市坡头镇左山村一带。周幽王五年(前777年),皇父孔圣作都于向,为向国。周桓王十五年(前705年),向叛郑,郑伐向,迁向之民于郏(今郏县)。战国为邑。周慎靓王六年(前315年)更名高平。

  檀国 一作单(shan)国。古国名,在今济源市坡头镇泰山村一带。西周初,武王封其大臣檀伯达于檀,为檀国。

  轵国 古诸侯国。国都在今济源市东西轵城村一带。春秋为邑,战国时为魏之重镇。《盐铁论》有"魏之温、轵,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之记载。从战国时魏在此设轵县起,至唐初(贞观元年627年)废轵县止,这里曾设县长达1000余年。自西汉至南北朝,这里曾四度成为诸侯的封地,故有古轵国之称。"轵",是一个非常冷僻的汉字,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轵是指古代马车上车轴的末端。这座古镇为什么会以"轵"命名呢?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襄王17年即公元前635年,当时晋文公因为拥立周襄王有功,周襄王把阳樊之地(今承留曲阳一带)封给了晋文公。晋文公率领军队准备接收城池时,性格刚烈的阳樊人坚闭城门,准备誓死抵抗。阳樊邑守苍葛传话给晋文公,只愿意交出土地,而不愿意交出民众,晋文公答应了苍葛的要求。苍葛就带着阳樊的百姓,一直退出20里以外,在今天的轵城驻扎下来。他们担心晋文公会改变主意追来攻打,就想出了一个防御的办法:用战车列卫,车与车相依,轵与轵连接成排,当作临时的防护屏障,继而筑土为城,这就是轵城的由来。出东轵城向东行去,田野里有道长满了蒿草的田埂,就是古轵城的一段城墙,尽管已经历了两千六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但当年夯土筑城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辨。

  波国 在今济源市梨林镇东南裴城村一带。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封公上不害为波侯。汉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撤除。司马迁《史记》记载,公上不害封地在汲县,为汲绍侯。公上不害被封为波候还是汲绍侯存在争议。

  絺邑 一作郗邑,在今济源市梨林镇东至沁阳市柏香镇一带,《左传隐公十一年》载,周桓王以苏忿生之原、郗等十二邑予郑。

  毛邑 在今济源市邵原镇原毛田村一带。曾是周文王之子毛叔郑的采邑。

  芮邑 在今济源市梨林镇瑞村一带,是周室世卿芮(rui)氏家族芮伯的采邑。原在山西省芮城,周东迁后芮公采邑随之更换至济源境内,仍称芮。

  苗邑 古邑名,在今济源市王屋镇封门口一带。 《左传》载,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楚因若敖之乱,大夫伯棼之子贲皇奔晋,官居大夫,食采于苗。

  (二)古州·古郡

  战国时期,诸侯国开始设郡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在今济源市域内,曾数次设置州郡,置废更迭,名称数易。据史书记载的有邵郡、邵州、怀州、西怀州、西济州、王屋郡、济源郡、原州,其中。邵郡、邵州设置时间较长,分别为87年、70年,其他州郡设置时间都很短。

  邵郡 南北朝北魏皇兴四年(470年)置,治所在今济源市王屋镇。北周明帝元年(557年)邵郡被邵州取代。

  邵州 南北朝北周明帝元年(557年)置,治所在今济源市邵原镇。唐贞观元年(627年)废。

  怀州 南北朝北周明帝元年(557年)置,治所在今济源市王屋镇。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废。唐武德二年(619年)王世充在济源西南柏崖城侨置怀州,治所在今济源市城区西南26公里处的柏崖底。

  西怀州 南北朝北周天和六年(571年)置,治所在今济源市王屋镇。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废。

  王屋郡 南北朝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置,治所在今济源市王屋镇。隋开皇二年(583年)废。

  西济州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治所在今济源市城区,武德四年(621年)废。

  济源郡 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改孟州为济源郡,济源、王屋二县属之。金天会六年(1128年),济源郡复名孟州,济源、王屋二县仍属之。

  原州 元太宗六年(1234年)改济源县为原州,治所在今济源市城区。太宗七年(1235年)废州复为县。

  (三)古县

  春秋时晋国设原县,战国时魏设轵县。济源境内先后设立过原县、轵县、波县、沁水县、苌平县、王屋县、济源县、邵伯县、长泉县、溟阳县、燕川县、大基县、河清县13个县。

  原县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伐原示信"后,把原、阳樊赐给了追随他流亡十九年的赵衰,设立原县,任命赵衰为原大夫。赵衰后其子赵同继任原大夫。公元前583年,晋灵公时,赵同被杀,赵氏几乎被灭族,只留下一个孤儿,赵同在济源的封地原城也被晋收回。赵氏孤儿赵武【赵盾(赵同的大哥)之孙】长大后,复兴家族,又居卿位,报仇雪恨,原城又归赵家,这就是有名的"赵氏孤儿"的故事。此后,赵家世袭原地,任原大夫,史载的历任原大夫有赵衰、赵同、赵武、赵括、赵婴齐、赵无恤等。到韩、赵、魏三家分晋时,赵已经拥有了河北、山西的大片土地,但原大夫赵襄子(赵无恤)还"尝居原"。公元前438年三家分晋,经过协商,调整土地,赵从今济源、焦作一带撤出,韩、魏平分了济源。赵在济源前前后后经营了197年,可以说赵国是在济源起家的。

  轵县 战国时魏即在此设县,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设轵县,治所在今济源市轵城镇。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轵县北部置济源县。隋大业二年(606年)省入河内县。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轵县。唐贞观元年(627年)省入济源县。

  波县 汉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设县,治所在今济源市梨林镇裴城一带。至晋省入轵县。

  沁水县 汉高帝二年(前205年)置,治所在今济源市五龙口镇王寨村。至南北朝北齐时省入轵县。

  苌平县 南北朝北魏皇兴四年(470年)置,治所在今济源市王屋镇。北周明帝元年(557年),更名为王屋县。

  王屋县 南北朝北周明帝元年(557年),由苌平县更名为王屋县。唐武德元年(618年),更名邵伯县。唐显庆二年(657年),恢复王屋县名。元代至元三年(1266年),省入济源县。

  济源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轵县北部置济源县,属河内郡,从此始有济源县之称,但其管辖范围要小得多,约相当于现在济源市的三分之一;唐、宋时期均设济源县,地域范围均小于现在;元代形成和现在地域相当的济源县,明清至今沿袭。

  邵伯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将王屋县更名邵伯县。唐显庆二年(657年),取消邵伯县名,恢复王屋县名。

  长泉县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治所在济源市下冶镇原长泉村。武德四年(621年)省入大基县。

  湨阳县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治所在今济源市玉泉街道苗店村。武德四年(621年)省入济源县。

  燕川县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治所在今济源市克井镇大社村。武德四年(621年)省入济源县。

  邵原县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治所在今济源市邵原镇。武德四年(621年)省入邵伯县。

  大基县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治所在济源市坡头镇原蓼坞村。武德八年(625年)省。唐咸亨四年(673年),复置。唐先天元年(712年),更名河清县。

  河清县 唐先天元年(712年),由大基县更名置,治所在济源市坡头镇原蓼坞村。宋开宝元年(968年),治所移白坡镇(今洛阳吉利区)。金熙宗天卷三年(1140年)废河清县改名为孟津县,县治从黄河北岸白坡镇迁至孟津渡(会盟镇花园村)。

  附:玉川由来

  玉川是文人墨客对济源的雅称。济源市山河相间,河流密布,济水、溪水、沁河、蟒河等河水清澈见底,如玉带镶嵌其间,故而被文人墨客称颂为"玉川"。其中,唐代著名的诗人茶仙卢仝,对济源山水情有独钟,自号玉川子,著有《玉川子诗集》,现存诗103首,卢仝烹茶汲水的泉水清澈甘洌,人称"玉川泉"。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相关热词搜索:济源 济源市 济源历史

上一篇:历史上发生在济源市的战争:宋金济源之战,岳飞大获全胜
下一篇:走进济源:愚公故里,愚公庙会被称之为搬山节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