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源新闻 > 正文

《二十年前航拍下的济源》背后的杨型芳,用镜头书写“济源日记”
2019-12-16 17:13:20   来源:   本站编辑:lipeng 评论:0 点击:

杨型芳  如果拥有一台时光机,你最想去济源的哪个年代、哪个地方看一看?  最近,一组《二十年前航拍下的济源》照片刷爆朋友圈,让我们乘坐时光机,回到了1999年济源的暮春。黄河三峡高峡平湖美景如画,大峪

杨型芳

  如果拥有一台时光机,你最想去济源的哪个年代、哪个地方看一看?

  最近,一组《二十年前航拍下的济源》照片刷爆朋友圈,让我们乘坐时光机,回到了1999年济源的暮春。黄河三峡高峡平湖美景如画,大峪苍翠山岭逶迤起伏,湨河静静流淌润泽大地……这组老照片通过济源晨报微信公众平台和“在济源”客户端发布后,立即刷爆朋友圈。

  “20年,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印证的是时代发展的变化”“那时的济源还没有高楼林立,沁园路还没有车水马龙,变化真快”……市民在热议的同时,也对照片的拍摄者产生了浓浓的兴趣:这照片是谁拍的?20年前是如何航拍的?

  12月11日,记者采访到了拍摄者杨型芳老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背后的故事。

  200米高空航拍济源 这在济源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时间回到1999年5月,暮春时节。夏至未至,却也骄阳似火。

  彼时,河南省对济源市实行直管体制正式运行两年有余。这个意气风发的小城,也还籍籍无名。

  1963年生的杨型芳,那一年36岁。父亲是美术工作者,从小耳濡目染,他喜欢美术和绘画。自从1980年参加工作后,他就喜欢上了摄影。

  没有系统学习,他就自己琢磨自己拍,脖颈上总是挂着一台相机。从日本产的理光相机,到国产的海鸥相机、孔雀相机,再到最常用的尼康相机,他虽非科班出身,但摄影技术也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可。

  原因就俩字,“喜欢”。

  5月的一天,他和当时在电视台工作的牛建国受市委宣传部委托,接到了航拍济源的任务。这在当时的济源,也是一件稀罕事儿。

  “我以前坐飞机,只是随手拍过几张照片,这样正式的航拍还是第一次。”虽然心有忐忑,但他还是信心满满,登上了飞播造林的A-2飞机。

  那天晴空无云,他负责拍照片,牛老师负责摄像。“飞机很小,舱门口也就能站两个人。摄像机比较大,我索性坐在舱门口的地板上。风大,相机会飘起来,我就‘咔咔咔’不停地按快门。”杨型芳回忆道。

  那次航拍,飞机绕着济源城区徘徊两圈后,一路向南,飞过轵城、坡头后,沿着黄河向西,经过大峪、下冶、王屋、邵原等地。接着沿铁山河下来,路过阳台宫、五三一总部、引沁渠、曲阳湖,后航拍思礼、克井、五龙口、梨林等,最后一站是济渎庙。

  这次航拍,他们在平均200米的高空中飞行了两个多小时,拍了10卷胶片。这也是杨型芳近40年摄影生涯中,让他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拍摄。

  后因多种原因,这些胶卷尘封了20年,直到近期才露面。

  小铁路、土坯房、北门桥……

  他用摄影留住乡愁

  这组老照片一出现,就在济源人的朋友圈中炸了锅:

  “这就是20年前济源的模样呀!”“这次推出的老照片比以往都多,济源标志性的建筑都露面啦!”“你看你看,我家在这里!”“20年前的柿槟村这么漂亮!”“浓浓的乡愁!”

  反响之热烈,让杨型芳也始料未及。

  “老家有十来箱胶卷,我从今年7月份才开始整理。没想到,推出的第一期老照片就有这么多人喜欢。”之后,他的电话被打爆了,“很多人打电话询问,‘老杨,老照片还有没有?’”

  这组照片里的济源,00后因陌生而惊讶,90后因模糊而欣喜,60后70后80后因熟悉而温暖。

  在杨型芳看来,1997年之后的十余年,是济源变化最剧烈、发展最迅猛的岁月,很多大情小事在这个时间段发生。“大的建设,有河口村水库工程、小浪底库区移民搬迁等;小的变化,有小火车全线拆除、北门桥拆迁、市委市政府原址拆迁改造、宣化街改造、百货大楼重建、大礼堂拆迁、东街临街房改造等。”

  而这些济源发展进程中的每个重要事件,他都不愿意错过。他拎起相机,背着行囊,独自踏上征程,为变化前的那最后一瞬间,做最后的留影和告白。

  1998年前后,杨型芳在“中国火车摄影第一人”——王福春的影响下,为济源小铁路拍下了一组照片。从此,小火车“咚锵咚锵”的行进声、蹲在轨道旁抽着旱烟小憩的工人们,只停留在发黄的照片中和人们的记忆里。

  2002年的一天,得知北门桥要拆除,他骑上自行车就往现场赶。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抢拍了两张照片。

  1995年至2014年,他先后20次前往寨河拍摄。低矮的土坯房,房檐下挂着辣椒,房前安坐着老妪……这一幕幕,在如今的济源很难再现。这些影像资料,留下了珍贵的乡愁。

  “时光流逝,一切都在改变。照片,能让时光承载的乡音、乡俗、乡情、乡愁,有地方安放。”杨型芳说。

  摄影是一个窗口

  能让世界认识济源

  从1980年第一次拿起相机,到堆积了十来箱胶卷,近40年的摄影时光在他的指尖溜走。在杨型芳书房的墙上,手书的“影像人生”四个大字,生动地诠释了他的大半辈子。

  “交流,让视野和题材更开阔;尝试,让我对摄影的理解更深刻。”在他看来,自己的成长与坚守,得益于一位位老摄影家的指点和一本本期刊杂志的鼓舞。

  1999年,杨型芳在黄河岸边拍摄了一组流鱼图。限于当时的条件,他专门前往郑州将胶卷洗成10寸照片,并邮寄到香港,最后被多家杂志社选用。远在千里之外的《大连日报》也刊发组照记录这一特殊的景观。

  2000年一场春雪,让玉川大地裹上了银装。杨型芳的组图《雪浴王屋山》又同时登上几家期刊杂志。《雪又来了愚公移过的山》让人啧啧称叹,翻译成英文——《Wangwu Mountain in Spring Snow》同样惊艳。

  “杂志社、图片社编辑挑选照片的眼神和选择,让我知道了何为好的照片。”杨型芳认为,这在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审美和编辑能力。

  1995年至2005年这11年间,他的作品屡次登上《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中国旅游杂志》《大众摄影》《人民中国》《摄影画报》《凤凰周刊》《深圳周刊》等海内外知名报刊杂志。《黄河滩上桃花源》《黄河流鱼图》《雪又来了愚公移过的山》《与渠首有关的流光碎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人文纪实摄影,让外界看到了一个别有风情的济源。

  “比摄影器材更重要的,是镜头背后的眼睛和脑袋。”他说,选择人文摄影,就免不了走南闯北和跋山涉水,这一路的艰辛只有摄影人自己才懂。

  杨型芳说,未来的一段时间,他会对自己压箱底的老照片进行整理,按系列推出。

  “你知道济源消失的小铁路是什么样子的吗?”采访最后,杨型芳微微一笑说道,特意留下了悬念。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济源老照片的故事,请持续关注我们。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相关热词搜索:济源 济源市 济源新闻

上一篇:济源新增一所技师学院,足不出市便可拿到高级工资格证书
下一篇:济源籍一男子高空抛物获刑3年,切勿逞一时之快引有名之悔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微信搜索“济源京城会”关注公众号

商机不等人,火速扫码关注!
尽享领先商讯,获取优势京城资源!